一周内,看了一场花灯戏和三场地戏,其中还有一场是高台地戏。当然,是专门表演给我们看的。真是大饱眼福。由于忙于拍照,也没听懂唱的什么。只好翻翻文献。
在傅家寨看的花灯戏唱的是一出“大雁传书之千里寻夫”。跳花灯是贵州屯堡人喜爱的另一种散发浓郁芳香的汉族民间艺术。屯堡人中有“地戏是屯军带来,花灯是老百姓带来”的说法。
据说,人们最早知道“屯堡人”,是从知道“地戏”开始的。“地戏”顾名思义,就是田间地头表演的戏剧,这是屯堡人对这种戏剧的自称,其实,地戏是明初军队进入贵州时就带来的。
地戏又叫傩戏,是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具有演武、祭祀、驱邪等文化内涵。屯堡人俗称傩戏为“跳神”,从这个“神”字中可以寻找到“傩”在中华历史上的演变踪迹,也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人民生活与信仰与人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戏的内容都是自古流传的小说演义、民间说唱。在安顺的屯堡人社区,地戏大约有370堂之多。几乎每一个屯堡村寨都有一堂地戏,大一点的屯堡有两堂甚至三堂之多。每一堂戏都是连堂戏,演出一个故事可以长达十天半月。我们只是看一个片段而已。地戏只在每年春节和稻谷扬花的时候表演,含有驱鬼祈福的意义。地戏在田间地头表演,每次演出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有的从几十里以外赶来,年复一年,百看不厌。
屯堡人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收发,表演《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明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的弋阳高腔,在一锣一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杀、挡、滚、翻,再现古战场的幕幕情景。
高台地戏,作为贵州安顺地戏中独树一帜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普定白岩镇一带的独特的民间戏曲形式。在魏旗屯,我们看到的是将48张桌子以金字塔状叠为五层,摆成阵式表演。表演主要是在露天场地进行的,每场演出全部演员需30-40人左右。演员身着对襟长衫,面蒙黑纱,头顶所饰角色的面具(面具上插有野鸡毛),手握花扇、花帕(毛巾)及‘刀、枪、剑、戟’等木制兵器,腰系‘战裙’,背负背包(上有彩绘,插四面战旗),并用锣、鼓敲击节奏,在全剧高潮时还以鞭炮、黄烟等道具模仿古代战争时的战斗场景,气势极为壮观。
对屯堡人而言,地戏是根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寄托了屯堡人对富裕生活的满足、对征战胜利的骄傲、对故土阡陌的热爱、对伦理信仰的精神寄托。
600年来,屯堡人地戏表演“不跳反神”,通过爱恨分明的角色,激浊扬清,传承忠孝仁义的价值取向。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传承体系,维系于地戏面具这一载体,屯堡人朴素的价值观便是藉此代代相传。
在返回上海的列车上,问邻座的在贵阳工作生活的人,对这群屯堡人有多少了解,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他们知道贵州家乡的苗族和侗族,但他们不是很清楚在自己的身边有这么一群顽强的汉族人。所以,再次谢谢组织者。有机会还会再去屯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