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一行5人,来到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政府所在地。
宅吉乡,位于贵州省开阳县北部,距县城50公里。
东与瓮安县的珠场镇、高水乡以乌江河为界, 南邻冯三镇, 西接楠木渡镇, 北隔乌江河与遵义县团溪镇、铁厂镇相望。
境内有安家洞、白岩半边山、翁口塘等景点。
安家洞,雅称曙云洞、宝王洞。
位于宅吉乡政府所在地西北隅大约500米处。
民间相传,“安宣慰”曾于洞内驻兵,故名。
洞内至今保存大量摩崖石刻,
除“人来迷处是仙居,
客到此间无俗气,别有洞天”
对联摩崖为时任开阳县长王壬林镌于民国16年(1927年)之外,
其余大半镌于“壬辰岁”。如:
“不厌尘中日去留,云和风静水声幽。人生剩有陶闲处,苦向尘埃自白头”系“壬辰岁龙泉清吏廖子书”;
“仙洞云间草自春,石拜禅榻净无尘。寰中亦有忘机处,遥岛何劳复问溶”系“壬辰岁夏五月李佐侯书”;
“为寻幽意石岩开,水静云间鸟去来。惆怅箕山高尚者,不将姓名换尘埃”系“壬辰岁夏槐亭陈君书”;
“何必桃源更问真,云崖长日自生春。幽看流水循环妙,巧爱悬空象纬新。坐久不辞山月上,机闲真得海鸥亲。奇踪更觉尘中少,一曲沧浪此濯缨”系“起吾”镌于“壬辰”年。
又传说为明末水西安邦彦叛明屯兵处而得名,洞内摩崖石刻十分丰富,大多系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贵州宣慰使(水西安氏土司)安国亨及期幕僚所题刻,是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十分难得的彝族文化遗迹,也是水东水西彝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历史物证。
据悉: 贵阳发现的这批明代彝族土司摩崖石刻,工作人员在核实《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文稿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在贵阳市开阳县发现一批明代彝族土司摩崖石刻。
该县宅吉乡的这一天然溶洞,俗称安家洞,洞内保存许多摩崖石刻。均刻于“壬辰岁”。
由于历史上长期使用天干地支纪年,人们一直弄不清楚安家洞摩崖石刻中的“壬辰”究竟应为哪一年。
在这次田野调查中,在开阳县与瓮安县交界处的乌江王回渡开阳一侧发现摩崖石刻,为打开“安家洞之谜”提供了钥匙。
其中一方楷书阴刻《济王回渡》:
“古渡雄吞海岳收,澄清今济木兰舟。循源望入银河去,直北长安天际头。”落款楷书阴刻:
“明万历壬辰岁仲夏七日,龙源主人安国亨题。”
“明万历壬辰岁仲夏七日”即万历二十年五月初七(1592 年 6 月 16 日)。
龙源主人安国亨,时任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
安国亨是彝族女杰奢香的后裔。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其父安仁(幼名阿写)去世后,袭任贵州宣慰使。
在安氏诸多慰使中,安国亨是汉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
他不仅能诗善文,治政也较为开明,颇得民心。
王回渡口另外一方摩崖楷书阴刻:
“冠盖同登万里澄,王回气概自今增。吾生幸际明时久,自愧无才报未能。”系“启吾高汝吉书”于“壬展岁仲夏”。
题诗右上方阴刻“从主君渡王回。感而赋此”。
由此得知,高汝吉(字启吾)在安家洞的壬辰题诗,同样刻于明万历二十年。
安家洞内“壬辰岁夏槐亭”题诗,不仅同样刻于万历二十年,还表明是多年担任贵州宣慰使司高官~
“慕魁扯事”的陈恩所为。
陈恩,字“槐亭”,祖上系汉人,
传为陈友谅三弟陈友德的六世孙。
陈世家族历代在贵州宣慰使司内担任要职。
陈恩接连辅佐安国亨及其儿子安疆臣、安尧臣和孙子安位管理政务,长达三四十年。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去世,
葬于今大方县六龙乡母鸡山。
安国亨、高汝吉、陈恩等一批明代土司摩崖石刻的发现,对研究彝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
我们应加强管理,重点打造土司文化品牌,加强保护和开发,还历史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