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午7:40,我们从北京路出发,到贵安新区大学城已8:30。
立即投入到贵州师大图书馆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需要的文献资料。
当我看见了一套单行本胡耀邦的书籍时,马上打开相机将其收录其中......
当天中午又去了贵州财大和贵医大的图书馆。
我们参观了贵医大的生命科学馆。
生命科学馆的“镇馆之宝”是用杨洁泉老人捐赠的遗体所做的人体骨骼标本。
杨洁泉是贵阳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曾担任贵阳医学院副院长,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96年过世。
终身从事医学研究的他,生前无私地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母校,用于医学解剖和教学。
“这是生命的升华,也是生命的灿烂延续。”
贵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馆馆长杨明教授介绍说,老院长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生命科学馆内展示的内容涵盖了组织胚胎、生物、寄生虫和解剖学、法医学等多学科标本精品,聚集了贵阳医学院建校70多年收藏之精华,数量达千件以上,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标本馆。
“大部分标本为学校教职工亲手制作,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贵医人的心血。”杨明馆长说,这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平台,更是服务公众的科普桥梁。
建立这样的生命科学馆,在建校之初是难以想象的。
80年前,国难当头,教育经费十分紧张,加上运输不便,外汇限制,添置仪器设备异常困难。
办学初期所需仪器设备,一方面需要向各地区医药卫生单位商借,另一方面要依靠自己简单制作,藉以勉强应付。
直到1940年,学院才向香港购得显微镜20架及其他各科部分教学仪器。
正如我省著名辞赋作家王晓卫及相关专家所作的《贵医赋》中描述:
“大家云集,九州名扬:
朱、杨、沈、汤,擅奇技而善推详;
张、贾、杨、王,精医理而多妙方。
时艰路险,服务边民志愈刚;
屋陋粮少,推行公医梦更香。”
对此,史学家史继忠说:
在建院初期,大批医学先驱云集贵阳医学院,生物学家林绍文、病理学家侯宝璋、生物化学家汤佩松、内科学家张孝骞、传染病学家王季午、外科学家朱懋根与沈克非、妇产科学家杨崇瑞与李瑞林、公共卫生学家朱章赓等,这些享誉全国的大家,不但为贵阳医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创了我省的医学教育事业。
2015年4月,教育部批准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贵阳医学院,由此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
此时,距离贵阳医学院建校,已有77年。
至今为止巳有80年了。
践行大爱 “死者善终、生者善别”
在当时庄重肃穆的追思活动现场,主办方人员向133位逝者敬献鲜花,宣读祭文。
贵阳市各区(县、市)红十字会,贵州医科大、贵阳中医学院的师生,贵阳市一医医务人员向志愿者默哀缅怀。
林福松是一位已捐献遗体志愿者的双胞胎哥哥,也是捐献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
他和弟弟拥有着共同的爱好、相同的兴趣。
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遗体器官捐献的科学报道让两兄弟萌生了在他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留下自己的遗体、器官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去为医学的研究作出些许的贡献。
据林福松介绍,2014年5月,弟弟带着微笑坦然的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并完成了多年心愿了无遗憾的离开这个他深爱的世界,弟弟是不幸的,同时他也拥有别人没有的幸运。
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医大占地1500亩,拥有近千位专任教师。
其中,医学类省级核心专家和二级教授分别占全省的60%和50%。
柔性引进的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18位“候鸟型”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国际合作广泛开展,留学生教育顺利启动。
积极响应配合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部署,贵医强势启动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建设,成功建立大健康学院,积极抢占战略新兴产业与创新科技制高点,为云上贵州再添彩云。
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成功整合,实现贵州省医药科学研究力量的强强组合,着力打造国家级高端创新平台。
建成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几经磨砺,多年进取,终修成了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