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中华南路的大南门,曾经贵阳“九门四阁”中重要的一大城门,。
它和甲秀楼相邻,就在南明桥头,是几条主干道的交汇点,从古至今交通位置都至关重要……
在一百年里,老城门被封闭然后被拆除,城门被拆之后,这里几个雕塑在民间留下鲜活的记忆……
而今日之景象,又将在未来发生何种变化呢……
九门之迎恩门:
“九门四阁”,框定了曾经老贵阳城的基本格局……
贵阳老城,是从元顺元城改造发展而来的。
明初改土城为石头城,筑起城墙,围起内城。
《贵阳府志》:“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其背面,依山麓为址,即今北城;又改土城为石城,周九里七分,高二丈二尺,门五:东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广济,西曰振武;北曰布德。西南临南明河,东北有池。”在内城五门建好之后,天启六年(1626年),又在“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至此,老九门完成布局。
在老九门中,南门把守着贵阳城南关口。
《贵阳府志》称“南门月城约长三十六丈,垛三十七”。在该书描述的“贵阳内城总图”上,南门附近还标注着“黔明寺”、“学政署”、“大公馆”。南门所在位置,就是今日贵阳大南门一带……
大南门遗址:
和其它老城门一样,在近现代历史洪流中,大南门也在近一百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见证了贵阳城的一些变化:
1911年11月,贵州自治学社等政治团体发动武装起义,新军从大南门入城,推翻了清政府在贵阳的统治,贵州光复……
1937年,大南门月城被拆除,辟为广场,方便进出交通,接着封闭原大南门,在其侧另辟一门,名为中正门……
1939年,“二四轰炸”之后,老东门与中正门之间,增辟禹门、指月、会文三门……
1946年,贵阳全部城墙被拆除,直到如今仅剩老东门一段……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队从大南门遗址处入城……
历史风云中,大南门作为老城墙的形象,彻底退居在历史中……
老东门城墙:
城门外两处“八景”
虽然城门已不在,但关于大南门的记忆却尚有保存。
曾经大南门外,是老贵阳人常常观水看景的地方……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甲秀楼,就在大南门边上……
这里是清初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矶浮玉”,大名远播……
晚清时期的甲秀楼:
除此之外,大南门外还有奇观吸引着游人。
贵阳民间有顺口溜:
“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
指的就是大南门外,南明河上的一段。
九眼,是指浮玉桥有九个桥洞,沙洲是指桥不远有一片沙滩,名唤芳杜洲。
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从桥下望去,就是九眼照沙洲;
而桥边有漩涡,水从桥下流去之后,经漩涡被卷,又返还桥洞处,造成水倒流的样子……
如今风景秀丽的甲秀楼:
除了甲秀楼,曾经出了大南门,就是南明桥,这也是一座有故事的桥,它是“明初八景”之“虹桥春涨”。
《贵州图经新志》:“霁虹桥,在治城南明河上,凡九空,永乐二年(1404年)镇远侯顾成建。”明嘉靖《贵州通志·城池》载:
“(霁虹桥)在治城南,南明河上,贵阳八景曰‘虹桥春涨’即此。”
诗人汪成的《虹桥春涨》诗:“荡荡和风积雪消,漫漫春水涨虹桥。来时银海千寻浪,怒似钱塘八月潮。况有翛鳞能变化,宁无健翮快扶摇,想当送客朝天去,高挂云帆上九霄”。
两处“老资历”名胜,还有附近黔明寺,曾经的大南门外,是休闲旅行必备选项。
这里曾跪着个“汪精卫”
除了附近一带名胜和风景,大南门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历史。
这里曾经跪着两个人,供过往路人唾弃。据老贵阳人周诗若介绍,1941年春夏之际,正是中国抗日战争,人人痛恨汉奸。在大南门外,南明桥东头马路边,有汪精卫汉奸夫妇的跪像,两人双手被捆着,面朝马路,背对甲秀楼,过往路人朝着跪像吐口水。
选此处立汉奸像,云岩区态办周诗若说,是因为南明桥至甲秀楼下游这一段被贵阳人称叫“小西湖”,仿造杭州湖畔秦桧夫妇跪像,就在这里立了汪精卫夫妇跪像。
关于此处跪像,当时的报刊还做了刊登。1941年5月12日当天的报纸以《今日秦桧》为标题登载:“该汪逆夫妇跪像,全部均用钢筋水泥造成,跪两像较普通人高约三寸,其面貌与汪精卫、陈璧君貌容酷像,表情奸猾。跪像台基长一尺,高一尺三寸,四周围有阶沿,跪像背后有碑石一座,顶上嵌白字‘汪逆兆铭夫妇跪像’左侧书红字‘贵州省各界民众塑立’,其下为青石碑,上刻二十八年六月八日国民政府颁布之汪逆通缉令全文。”
周诗若回忆,跪像似乎只存在一年时间就不在了。
他那时年纪小,对跪像吐口水一事没印象,而后来为采写跪像,他采访过的亲历者,也已经离世,当下很少有人记得这里曾跪着个汪精卫……
老城最后的“大转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南门
在老城门和汉奸跪像都淡出视野之后,贵阳人对大南门的记忆点,变成了“大转盘”和转盘处的兰花雕塑……
上个世纪后半叶,贵阳老城重要的交通要道交汇处,大多建成了环岛引导车流。
在新华路、中华南路、西湖路、富水南路汇集点的大南门,也建成了交通环岛。
环岛中央如今是巨型兰花雕塑,但在二十年前,并不是这样的。
赵修朝《南门雕塑“三部曲”》一文中记录了大南门雕塑的变化:
先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玻璃钢制作出工、农、兵三个人物形象”……
然后是世纪之交时“半球之上顶着两个四分之一圆球”……
到了2002年春节,巨型兰花雕塑才正式“上岗”……
兰花雕塑有设计感 也接地气,简单易懂又不乏寓意,深得贵阳人认可。
在10多年里,成为贵阳老城区一大名片和重要地标,至今依然是贵阳街头举足轻重的一景。
兰花雕塑周围,高楼崛起,遍地商机……
大南门街心花园兰花雕塑,在当今交通环岛渐渐成为造堵“元凶”之后,曾经大规模兴建的交通环岛被一一拆除和改造,为日益增长的车流让道,兰花雕塑所在的贵阳老城区最后的“转盘”,是否也会像曾经的老城门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还是会以新姿态再重现,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