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贵阳气温26度,凉风习习、格外爽爽,河滨公园绿树婆娑、如诗如画,迎接原贵阳女子中学(简称女中)“80后”老同学在这里欢聚。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磨砺的耄耋老人,非常看重和珍惜这次难得机会,兴致勃勃从省内外各地赶来,有的分别60多年第一次相见。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众望所归、不亦乐乎。
难忘女中
聚会通知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把大家拉回到67年前的中学时代。1957年9月,50多位十二、三岁活泼纯真的小姑娘告别了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活,满怀期望跨进位于文笔街的女中大门,竖起人生旅途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个梦想起飞的地方开启了愉悦充实的中学生活。那时的开放教育没有当今沉重的书包,只有规律有序的课堂学习和自由自在的课余活动,大家贪婪地吸取知识,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同时,亲身亲历了物质紧张的困难时期,见证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高高飘扬的历史。
当年生活条件艰苦,家长们忙于工作和维持生计,基本上管不了孩子们学习。同学们白天认真听课,晚上到学校自习,自觉做作业。课余时间跳皮筋、跳绳、做游戏,有时蹲在大操场边上挖香附子,到校门口的中药铺卖了买文具。在家里洗衣服、搞卫生,拿水牌去水站挑水,拿购粮本到粮店排队打油、买米,拿“人头票”去买日用品。
1961年7月部分同学合影
在女中,姑娘们不是“半边天”,而是顶天立地的全能人,完成学业、公益活动、社会担当,一切都得靠自己,特殊环境的极大磨练铸就了同学们顽强自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进拼搏的人生观并受用终生。在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大家风雨无阻拉着板车到大街小巷收集废金属,把长裤的腰及裤脚扎紧,装进砂子挂在脖子上,从望城坡运回学校;遵照学校安排到人民公社支农锻炼,收种庄稼、砍草喂猪;下农场劳动轮流烧柴做饭,用莲花白老叶子拌米煮饭,一位同学匆忙中把煤油灯打翻在锅里,用水冲洗多次仍煤油味浓重也不敢言声。
1963年7月部分同学高中毕业照
克惠回忆说,有一次将大粪拌煤灰的肥料送到学校在乌当的农场,她拉板车、驾中杠,教化学的周老师帮助推车时不幸把脚崴伤,同学们情急之下为老师按摩一阵,让其在路边休息,待送完肥料才拦下一辆马车带老师回城,而赶车人分文未收。随后去看望病休的周老师也是两手空空,如今想起深感愧疚不安;金宜清楚地记得,她和几个同学带着被子和日用品进驻工厂包干扫盲,和工人同吃同劳动,想方设法教工人识字。比如,以石头丟进水中发出“崩”的一声教读“泵”字,以钻子一头小另一头大象形“尖”字,先教 “也”字再加偏旁“亻、土、氵”,教认“他、地、池”;克温记忆犹新:为了参加全市“五一”“十一”大游行,女中鼓队围着田径场提前训练一、两个月,脸晒黑了,手磨破皮,都没人叫苦。节前去“八一”小学借鼓,找亲友们借白衣、白裤、白鞋,买红绸子统一做蝴蝶结,剪“女中”二字缝在衬衣上。节日里,女中鼓队带领的20多个方队格外拉风,裙装婆娑、五彩缤纷、英姿飒爽、步伐整齐,成为游行队伍中的最大亮点;因身体欠安未能相聚的佩筑发微信祝贺,称“同学们演出歌剧《红珊瑚》片段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1963年女中鼓队
60多年来,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踏进社会工作,都不甘落后、顽强奋进、独当一面、各有所成。建立家庭后,忍辱负重、敬老爱幼、相夫教子、克己持家,为培养教育儿女和子孙日夜操劳、尽心竭力、贡献多多。
友情永恒
同学们中,大多数1957年进校学习6年至1963年高中毕业,一部分于1960年初中毕业后进其它高中学习,一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较早就业,另一部分于1960年由其它学校进入女中高一年级。其中自勤和乔乔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在女中同班6年,真是善缘奇遇。
1988年7月“星星之火”
大家离开女中后分散在全省各地,直至1988年7月,乔乔不经意间联系到莲蔷,莲蔷说“你尽量约老同学到我家来,约好多算好多。” 之后不久,莲蔷夫妇大肉大鱼招待首次重逢的7位同学。接着,“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或有同学从外地回贵阳,或逢纪念日及校庆,大家都兴高采烈欢聚一堂,忆过往、叙旧情、向未来。
2021年9月25日90年校庆
为了此次聚会,同学们早在半月前就选地方、定时间、提建议。通知发出后,有的调整原有计划,有的自报节目,有的晒出自编的过往聚会视频。
聚会当天9时许,热心爽朗的书华提着刚买的蛋糕第一个到达,她头天和朋友在农家乐聚会后淋着大雨回家,熬夜写好主持词及诗朗诵,收拾复印的歌单;乔乔及先生和运德打的士运来水果、干果和饮料,因自勤早与乔乔说定,要买水果等为大家助兴,而她却突发高烧不得不缺席。从深圳回贵阳避暑的金宜夫妇神机妙算,从金阳拉个手拉车赶到接应,二位先生热心服务、甘当搬运工。
热心为同学们服务的两位先生与主持人
分别60多年第一次参加聚会的克温来了,抱住金宜泪流满面,有同学喊着她们的绰号“拿摩温”“芦柴棒”;燕萍前天做白内障手术,也从医院赶来;而国芳对多次见面的同学幽上一默“我不认识她”……
如今,大家不再是当年的如花少女,仍一如既往素面朝天,却风采依旧、健康快乐、欢歌笑语、情深意浓。围桌而坐、唱歌朗诵、畅所欲言、分享友情,大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充分彰显新时代知识女性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安享晚年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态,展现出让人艳羡的夕阳美和人生的另一道风景。
大家祝愿身体欠安的各位同学早日康复,保重身体向90岁进军,力争一年一聚再次重逢。
2024.7.29欢聚一堂
【链接:据省档案馆材料,1931年2月,为解决女生读书问题,民国省政府在忠烈街文庙开始筹建国立贵阳女子中学(全住宿)。当年8月招生,来自全省各地的127名优秀女学生到校。9月21日,省立贵阳女子中学正式开学。
从1931年至1946年,经历了从忠烈街文庙校址——文笔街校址——1939年抗战时期疏散到花溪石头村、原贵州农学院校址——1945年抗战结束迁到窄扣滩,后迁回文笔街校址;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贵阳女子中学——1969年更名为贵阳市第二中学并开始招男生——2020年设立忠烈文庙校址。90多年来,学校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代不竭的精神动力,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有成就的基础人才,为贵州中等教育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