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除风革陋,还坚持写下大量诗作,影响和带动了古镇文化潮流日趋盛行,“有志者皆而学之”。自明代以来,隆里古镇就有多人考中举人、进士。仕途多舛的王昌龄,其学识才华受到了古镇人无比崇敬,怀着对昌龄公的敬重,隆里后人先后修建的“龙标书院”、“状元墓”、“状元祠”、“状元桥”等,就是对王昌龄寄以深情怀念的历史印迹。每逢清明时节,镇上人们还相约前往龙标山冲王昌龄墓衣冠冢缅怀祭扫,这一习俗仍沿传至今。
身临龙标书院,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此有寄》,此刻借以吟诵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姑且也是对王昌龄公的凭吊与寄慰。龙标书院现已改成隆里小学,我为能在书院里接受文化熏陶的孩童深感幸运之时,心里在想,他们是否也曾有过我对昌龄公的这片仰重之情呢?
从龙标书院出来,游走巷道间,仍能见到古镇的建筑依旧也有断壁残垣之处。跨越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遗迹却为古镇注入了一种世事之魂一种生命述说。虽说那昔日远古的威严不复存在,昔日繁荣的景象已被替代,但在世事轮换中,古镇宛如一位长者,依然以自己的固有挚守着生命沧桑的缕缕风尘。穿梭于古镇,每家每户的八字门楼前,门匾上仍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