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识读“关西第”、“洛阳第”、“三槐第”、“科甲第”、“书香第”等字迹,一看就能辨晓,这些昭显昔日房屋主人身份的“堂名”,无不流溢着明清遗风之鲜明特性。门堂前,青石凿成的三步台阶均各放有一石凳,游人们摆着姿势,分两边坐着拍照留影,似乎总见坐于“科甲第”堂名前石凳拍照的居多。
徉徜古镇街头巷尾,假若细心观察你就会悄然发现,整个隆里街巷没有十字交叉路口,取而代之的是丁字路口。问了一位上了年岁老人才知,曾显赫一时的军事重镇隆里怕犯“十”与“失”之兵家大忌,故在修筑古城大小街道时均为丁字路,以求人丁兴旺、城池永固之安宁。据清《龙标志略》载,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那些年代,朝廷在屯集重兵、建造城垣时其谋求规模之大、人丁之兴旺,真是可想而知。虽说散遍镇内角落的古城墙古井古祠古宅,有的依稀可见,有的荡然无存,但这一切,并没有让隆里古镇遗失曾经属于她的悠远淳朴、曾经属于她的恢宏壮观。如今,当地部门加紧修复的部分古祠、古楼、古庙,却也能让古镇尽早显露其盎然古韵之派势……
作客隆里古镇,如果运气好,民间花脸舞龙是不能不感受一番的。被文化部门命名为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