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拉开了帷幕,500人同唱“刻道”歌。这是一部史诗,是黔东南苗族的酒歌,歌词有一万多行,歌中对环境以及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等各方面,描写和刻画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细致细腻,是一部难得可贵的、具有浓郁民族气息与特色的苗族婚姻叙事诗,这部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演变,并吸收其它民族民歌精华而形成的,它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苗族起源和迁徙,以及图腾崇拜、风俗习惯、术学知识、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据朋友介绍,他们自发成立了“刻道”文化协会,挖掘、整理和传承“刻道”文化;“刻道”歌已于2006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设备出了点问题,唱到后面没有扬声,歌声就小了,我却喜欢,那才真实:静静的山谷,流泉飞瀑,小鸟鸣唱,蝴蝶飞舞,山花飘香,勤劳善良、有情有义的苗家儿女在劳动,在喝酒,在唱歌,在抒情,那平和,那祥气,与世无争,没有娇作揉造,没有尘俗与浮躁的喧扰,淋漓尽透演绎和平,演绎人间真爱。这种意境,我突然哲学起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而我此刻踏入的正是祖先的河流,一样的清澈,一样的翠绿,一样的欢畅,不想上岸来。我们苗族谈情说爱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青年男女一般都是以歌为媒,从结识歌到拚才歌,从拚才歌到爱慕歌,从爱慕歌到考验歌,最后才谈婚论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披尽风霜,晒透月亮,游方坡的厚土,是苗家儿女用真情和才华积淀的,听“刻道”歌就相信。
说到芦笙,人们不约而同想到苗族,而我这个苗族人却并没见过真正的芦笙及芦笙手,只从影视作品里见过,听到过,愧对自己的民族。我这次见到了,芦笙,几枝不足为奇的竹管管,我的同胞们却吹出婉约动听的、纯净圣洁的天赖之声,飞跃千山万水,逾越大江海洋,像春风一般,吻耳轻轻,洗濯灵魂,规范心灵。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不管人事如何变迁,笙歌一直伴随着这个民族,由苦难走向幸福。我仔细观察每个吹奏芦笙的人,不管什么节奏什么动作,哪怕是最高难的脚向天而肩着地那个动作,双眼都是凝视,一副思考的样子。他就是思考,静下来思考,几千年来一直思考,思考过去,思考正在经历的事,思考未来;思考爱的含义,思考善的内涵,思考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与民族价值的冲突及其取向。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走来,始终用“爱”的心、“善”的心、“美”的心面对,始终把“未来”作“笙歌”演奏,拿得起,放得下,无苛欲无奢望,呵护家园,呵护心灵,繁衍生息,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