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发展。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来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瑶斑布”。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美丽的纹样,白色的部分还出现了裂纹,这就是专家门所说的“冰纹”,是蜡染艺术的灵魂。所谓冰纹是因蜡块折叠龟裂而导致染料渗入而自然形成的一种不规则的纹样。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