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
北岸为旧府城, 南岸为旧卫城,
远观颇似太极图。
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
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古巷道
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让灵魂舞蹈,让思绪飞扬,让幸福成为一种常态。
漫步在这神秘的舞阳河畔,你什么都可以想,抑或什么都不用想。
漫漫长路之中,我们无须刻意追寻什么,只要每一步都走实了,
人生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抵达心灵的彼岸。
昔时的镇远有"七寺、八阁、九座庙"。
它是由一砖一瓦逐渐发展起来的。
县城舞阳镇的古城垣、古殿宇、古石塔、古关隘、古桥梁、古码头、古街巷、古泉井及古摩岩石刻等地面文物,形成了镇远的特有风貌。
镇远的民居依舞阳河横列成排,
向两边山麓层层迭起,
形成蜂巢状的城堡式景观。
居民建筑的型式和布局,当初显然是受到了这一带典型的苗村侗寨建筑型式和建筑布局的深刻影响。
从历史上看,元代以前的镇远是一座依山临河的大型苗族村寨。
当时的民居多为吊脚干栏式建筑。
元明之际,苗族村寨向军事城堡和商业集镇转变。
明正德年间,文学家何景明《过镇远》称这里是:
" 关临苗子寨,洞入长官司"之地。
到了清康雍年间,这里仍然是"清山三里郭,黄篾几家楼"的城镇景观。
一直到公元1957年。
镇远城临舞阳河两岸的建筑大多还是吊脚楼干栏式民居建筑。
除民居建筑外,宗教建筑也遍布全城。
如: 青龙洞古建筑群,就是一大片依城东 中河山 上 30多座单体建筑的木结构建筑群。
依山伴水、重楼迭阁、贴壁凌空。纵横排列错落有致。
空间组合层次分明。
其结构型式有:
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
(如大佛殿、老君殿和吕祖殿)。
有重檐庑殿顶穿斗式结构
(如玉皇殿)。
有重檐风火山墙穿斗式结构
(如观音殿)。
还有高风火墙四合院穿斗式结构
(如万寿宫的杨泗将军殿、许真君殿)以及石屏山脚的十座传统古民宅建筑等。
这些建筑的造型大体一看是:
受到北方古建筑和闽浙赣等地古建筑风格的影响。
仔细一看:
这些建筑如: 吕祖殿、老君殿、观音殿、三官殿、望星楼及万寿宫内的戏楼和厢楼等,都吸取了当地苗村侗寨的吊脚楼干栏式构架造型的特点。其中如: 玉皇殿、观音殿等还装有这里一般苗族民宅装设的美人靠。而建筑的总布局表现出 错落有致、逐层迭起的蜂巢状景观。
其他如 府城北面的石屏山古建筑群中的 四官殿、紫皇阁等,也采取重檐歇山顶吊脚楼干栏式构架造型,同样也是融合了汉族和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某些特点。
这就说明了宗教建筑的造型,
也受到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定影响。
何况人呢?也逐步融合在一起了。
这也充分展现了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格,很值得我们研究。
镇远的 府城北面 石屏山顶蜿蜒起伏的府城墙与城东笔岫山顶冲霄插汉的文笔塔东西对峙。
舞水北岸的府城墙南岸的卫城墙隔河井立,型式多样的古码头沿舞水两岸列队成行,一条条幽深的古巷道分别与古码头遥相对应连通等等,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物古迹在城区垂直分布的高差达200多米,某些地段工民建筑垂直分布的高度 竞超过了城镇住宅水平分布的幅宽 !
于是,使这里的城镇风貌显现出一种古朴、原始的立体化趋势,这种立体化不是靠现代高楼大厦的拔高来体现,而是由依山傍崖伴水的古建筑群所形成的。
由此可见,镇远城本身就是由雄伟壮丽的山川景色和古朴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风光名胜地。真是落落大方,不可一势。
要知道:
生物具有群落性,经济如此,文物更是如此。
镇远城实际上就是一大片的文物群落。
这正如生态学上关于"生物群落"所指出的: 在群落内的各种生物有机地结合而达到的共同繁荣、同时昌盛。
镇远的文物群落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一文物群落是由城池、殿宇、居民、码头、关隘等地面或地下文物相互之间,并与这里山水风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逐步形成的。
难怪乎北京的专家、学者们 (单士元、杜仙洲、于坚、罗歌)来到镇远考察后发出惊叹:
"镇远城本身就是一个大文物"
''我们被镇住了"......。
正是这大量而密集的文物群落,
形成了镇远名城的独特风格。
为此,保护好这里的文物群落是我们首要的重要职责,也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是镇远人民坚持不懈爱护,努力奋斗的结果。
现在的旅游开发不要破坏原貌,
要化解矛盾,控制好各种不利因素,做到以原生态为主,让文物群落的古城镇远再显活力、充满朝气,喜迎全球游客,方能长足发展,这也是我们的心声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