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驱车沿着三黎高速行走,从锦屏县到隆里古城,仅40多分钟就到达了这无处不美的古城隆里。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
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
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
距黎平县旅游景点天生桥23公里。
隆里地带 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
良田千亩,阡陌纵横,
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
这座深邃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
为明代的重要军事城堡。
隆里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
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
故又为王龙标。
其好友著名诗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
“扬花落尽子归啼,
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时,王昌龄在“七绝”上独占鳌头,盛唐时期的470多首七绝律诗中,
王昌龄一人就有近80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因此被后人成为“七绝圣手”。
清代文学家潘德舆曾这样称赞他:“七绝第一,其王龙标(王昌龄)乎?”
王昌龄早年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对外战争几乎没有败绩,但他却慨叹边战不断,希望战事能够停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考中进士之前,王昌龄曾独自西出玉门关,看到边关将士的生活后,有感而发写下不少边塞诗,
其中的《出塞》无人不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的《闺怨》也很有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极为细腻的文笔,写出了闺中女子的心理变化。
757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王昌龄辞官回乡,途径亳州之地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后来,宰相张镐将闾丘晓处死,
算是给王昌龄报了仇。
来到隆里后,王昌龄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为后人所传诵。
目前,隆里古城已被贵州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2个古城镇之一,又与挪威王国共同作为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后人一直怀念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在隆里的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的。
古城近似长方形,
南北宽217米,
东西长222米。
古城内部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
是一座亦兵亦农、
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
隆里古城是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土埂,
周长1500米,
高4米,宽3米。
这里街巷纵横交错,
建筑整齐和谐。
隆里城设置东、南、西、北四方城片。
城门设置虚虚实实,
让人感到
"明通暗塞,暗通明阻"。
隆里古城建筑的风格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它超前、合理的规划布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隆里古城有72姓,
72口水井。
隆里古城建筑是王昌龄边塞诗派、京城建筑及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合体现。
隆里古城虽经600多年的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貌仍然保持完好,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隆里居民大多来自安徽、江西等地,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又糅杂了苗侗文化为主流的当地特色。
民居一般为三间开的两层木构建筑,
有封火墙,屋顶青瓦铺设,两侧山墙翘角凌空。
街道20余条,全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
镶嵌出各种图案。
民居建筑也大多还保留着汉文化的特点:
以安徽、江西居多,
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
城内现存典型民居宗祠40余幢,
建筑宏伟各异,
木质结构风火墙,
后院设有后门,
户户相连。
城内街道明通暗塞,
暗通明阻,虚实结合。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是模仿隆里当地典型民居修建的三间两层二进院、外围空斗马头墙建筑。
展览主要分实物展、文字图片展和古城复原沙盘模型等几部分。
在今天的古城中,除了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古井、古祠、古桥、古宅之外,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长达1500米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古城亘了。
历经漫长岁月与无情风雨的侵蚀而屹立不倒,沧桑的面容正是整个古城的真实写照。
隆里文明早孕,风雨纯朴,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物产资源,
是她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是他们三大民族文化瑰宝。
尤其玩龙灯,龙灯制作精巧,气势宏大,表演技巧高超,活灵活现,蜚声国内外。
古城隆里是一本书,一本读不尽看不完的书。
国内外文物专家曾多次到这里考察,对这里的每街每巷无不着意观览,惊叹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无价之宝。
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镇远和贵阳市的青岩古镇相比:
同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隆里古镇要低调许多。
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但也正是这样“没名气”,让隆里避免了商业化开发扩展的过分破坏,
至今仍然和从前一样,
保持着原始而传统的风情。
当你逛完这座古城就会发现:
这座古城里,
没有一个十字路口;
看上去能走得通的道路,
进去之后却找不到出口,
这叫做明通暗阻;
而看着走不通的道路,
在里面却别有洞天,
这成为明阻暗通。
古城里的人家大多待人谦和、为人热情。
你可以品尝到古城特色美食~印盒粑。
据说印盒粑是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必制糕点,
代表着喜庆,
大吉大利之意。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古城里的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张应昭墓、土司墓、龙里花桥、碑刻龙溪,真武山等景点融观赏和考古为一体。
国内外文物专家都数次到这里考察调研,对这里的每街每巷都满含情趣,
惊叹不已,留连忘返。
来到隆里,步履会不知然地轻缓放慢起来,心境也会从久居城市浮华躁动中悄然舒缓过来。
从古镇东边巍耸的清阳门入城,恍然间就如踏入了一条远古的时光隧道。
街巷两旁家家户户挂满灯笼,鲜艳的春联装点门脸,覆盖着一层鞭炮纸屑的鹅卵石街道。
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铺就的龙凤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两旁的建筑:
清一色两侧山墙翘角凌空,
镶嵌的彩色花纹框边,
或花鸟虫鱼精绘其间,
或山水人物勾勒惟肖,
灵动自若,栩栩如生。
在隆里古城,总能寻得着老人靠依古老门前的身影,从他们眼神里,你会读到一丝祥和一种宁静,这是人们努力追寻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