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敖市镇秦溪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西北,在孟敖公路两侧。
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离秦溪白塔500米。
全村有秦溪、罗冲、归顶三个自然寨,森林复盖率80%。
秦溪原名秦洞。是侗、苗、汉杂居的地方,是黎平县七十二洞之一。
这里有侗族的鼓楼遗址,流传侗家人的风情。
走进秦溪寨,四合院封火墙鳞次栉比,古井、石板路星罗其间,特别是民居建筑,一色的白墙青瓦、一色的斗拱飞檐、一色的画栋雕梁民居映入眼帘,它是敖市镇民居建筑群最集中,最有代表性,也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村寨。
全村有明代、清朝、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近百座民居建筑。
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象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
秦溪村民居建筑群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泽而又不失轻巧,灵透。
它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直感和美感,这些充满水墨情调的秦溪古式民居,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做到自然、贴切、讲究一种儒雅的格调,它们一般有着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
秦溪的民居建筑模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一进两院”正屋对天井厢房在两旁的二至三层砖木结构的青瓦房,房内的精湛雕刻工艺,独树一帜。
木工做工精细,刀法圆熟,游刃有余,衔接处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缝隙,房屋、窗格雕刻龙狮虎豹,鱼鸟虫虾,花草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石雕更是得天独厚,一块普通的石材,一旦经过石雕艺人的打磨,便会显得出精妙的图案,或山水或花鸟或动物,或城郭连云,或青山隐隐……
一切都在似象非象之间,著名的木、石、砖三雕技艺精良,目前没有其它地方可以轻易攀比。
秦溪村自然景观别具一格,它有美女形、罗汉形、金鸡望月、天鹅抱蛋、双筷挟猪、玉带桥、百年古杉的虎须和著名的省级名胜文物古迹——秦溪白塔。
秦溪白塔对面山上有两座高5层的文笔塔,与其遥相呼映,塔外青松矗立,丹桂飘香,南北丛峦叠嶂,林木葱笼,溪水潺流,景色十分秀丽......
秦溪白塔 亦称 秦溪凌云塔,位于秦溪村东北500米处,坐东朝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毁于兵燹。
1918年,地方集资重建。
1984年4月,黎平县政府将秦溪白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贵州省政府公布为第4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是贵州省境内著名的文物景观之一,也是是黎平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组塔式建筑,更是省内幸存不多的古塔建筑。
该塔的四周用土砖、青砖环砌成封闭式的四合大院。青砖砌筑的塔体呈八角五层攒尖顶,耸立在四合院正中,外呈白色,通高28米,塔体平面呈正八边形,边长403米,对角线长8.52米,壁厚0.84米。
基座为八角形,青石砌筑,边长4.9米,高1.5米。
底层正面设门,阔1.61米,高2.48米。
第一层腰檐下镶"凌云塔"竖匾,其下嵌"秀启秦溪"横额。
正面塑有苍龙、青狮,并绘有佛像及鸟兽虫鱼之属。
除塔门外,底层还设有阔0.62米、高0.87米的券洞窗4个。
二至五层八面皆设券洞窗。
券洞窗口两侧及上楣均书有联语和横批......
据史料载:
塔前原有善堂,通面阔20.2米,进深6.75米,两层,硬山顶,前檐围墙高7米,两侧的山墙高12米。
塔后原有斋房及厨房,通面宽20.2米,进深6.1米,单檐悬山顶,两山及后壁均以土墙保护。
白塔处于善堂及斋房之间,从而构成一封闭性的塔院。
整个院落通面阔22.88米,进深33.33米,占地面积474平方米。
秦溪白塔的四合大院左侧,秦溪流水潺潺;
右侧,无限延伸的林区公路直穿秦溪村。
左侧小门边的围墙上,有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十分醒目耀眼。
至今在围墙的外壁上还保留着1934年12月19日,中央红军路过秦溪村时,在白塔围墙上写下“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标语,使古塔具有了文化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