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系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
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
取山水之名而得“施秉”。
施秉县东邻镇远。
北壤铜仁石阡县。
南连台江县可达广西。
东南与剑河县相邻。
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
总面积1543.8平方千米,辖5镇3乡,人口16万余人。
县境内居民计有苗、侗、布依、汉等13个民族。
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60公里。
湘黔铁路横穿县境,在杨柳塘镇设有施秉站,距县城17公里,并建有32万吨铁路货场。
湘黔公路穿越县城,横贯全境,县城距州府凯里市7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
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第二梯级向东部丘陵平原第一梯级过度的地带,整个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
县城位于县中部盆地,地势开阔,三面环水,一面临山。
施秉县境内喀斯特地貌种类丰富且颇具代表性,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距离黔东南州施秉县城30多公里处,有一个深藏在苗岭山脉折皱里的苗寨~龙塘。
200来户人家的村前小桥流水,村中青砖白墙,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仿佛是一个古代江南汉族村落......
龙塘,一个在普通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名,她深藏在苗岭山脉的折皱里。
距中国漂城~施秉县城30多公里。
离双井镇仅5公里。
自古以来,远离公路交通要道,偏僻闭塞如世外桃源。
整个苗寨有近200户,98%是苗族,大多为龙姓和邰姓。
龙塘苗寨的习俗和服饰与附近的苗族毫无区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平常的苗寨,却像一部无法读懂的书,隐藏着许多难以破解的谜......
当地的苗族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据龙塘几位80多岁的老人讲,最初到龙塘定居的是两个人,一个叫邰老抗,一个叫龙九契,他们就是现在龙塘邰、龙两大姓的祖先......
是从江西迁来,至于何年迁入,老人们说不清楚,也没有资料可查......
据施秉苗族大多从江西迁入这一史实推测,龙塘苗族迁入当在秦汉时期,这才有汉相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七纵孟获,德服苗疆的故事......
至今,县内尚有如阳河风景名胜区的“诸葛洞”、“武候祠”等许多处与一代名相有关的人文景观和地方掌故......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而用古歌来记录历史的民族。
然而,在龙塘苗族的古歌里,除了有两位祖先而外,从清咸丰以往全是空白......
村中记忆力好的,也只能上溯到自己的第十代。
至于久远的村民就更不清楚,外人更是一无所知。
这也许与其他苗寨大同小异,不唯龙塘独有......
龙塘奇特的地方在于,她是一个明清以来,一直居住在江南古民居里的苗族。
200来户人家聚居在一个山冲半坡的斜面上,远处望去,村前小桥流水,村中青砖白墙,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仿佛是一个古代江南汉族村落。
走进村子里,你会发现,这些有着江南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建筑风格和所有材料都十分相似,墙上的浮雕彩绘、横匾门联,其内容大多数取材于《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如“树德”之类,全然没有苗族传统文化的痕迹......
然而,这只是龙塘苗寨的形,而她的神却在于这些砖墙的里面~全为木质结构,没有江南民居的那种雕梁画栋的豪华,而是朴实无华的苗族传统建筑的特色:木地板、吊脚柱、苗族特有的走廊“美人靠”以及嵌在堂屋里的小木桥等等无不具有浓厚的苗族传统文化色彩......
苗汉文化在这偏僻闭塞的山沟里的这种神奇而又神秘的交融,不仅在施秉县绝无仅有,在整个黔东南也十分罕见......
有人说,建筑是无字的诗,是凝固的音乐,她折射出历史的沧桑。
村中随处可见的断垣残壁、碎瓦残砖,现仍在使用的三十多栋古屋,仿佛是一段谁都读不懂的历史。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些古屋,最新的也有100多年历史,最早的则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古屋,是古代一次苗汉文化撞击融合的完美结晶......
然而,这次苗汉文化融合的机缘是什么?
她缘何而兴盛,又缘何而衰落?
为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她就像一颗天外飞来的流星,只是那耀眼的一闪便在历史的夜空里神秘地消失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
这种苗汉文化的融合,为什么会发生在这偏僻闭塞的龙塘?
她既没有向外辐射也没有就地延续。
始于斯,止于斯......
就龙塘来说,自古以来没有出过高官显贵,连县处级干部都没有,也没有出过豪商富贾。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上,只在咸丰年间出过一位苗族起义的女将领乌磨夕。
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会有能力修这种房子,怎么有钱修时,村里人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省吃俭用;
一说是苗族起义失败后,朝廷少收捐税(一户一年只交一个铜板);
还有一说是当地人到湖南洪江做小买卖……
这些都难以给这次大规模的苗汉文化融合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注脚。犹如一个千古之谜,
等待有识之士来破译......
龙塘神秘的地方还不仅在建筑上。该地区无论从史料上还是从当地的叙事古歌里,都没有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也没有作为军事要冲的条件。
然而,她却像一座坚固的古城堡。
寨后是高崖深箐,寨前有一道3至4米的石砌高坎。
进寨的路都有寨门。
寨中有十多条3米左右宽的犹如迷宫一般的巷道。
巷道两边大多以青砖建筑的防火墙作为天然屏障,没有砖墙的地方,则用当地盛产的钟乳石砌成高墙。
据当地人说,这种石头砌的墙,能自然粘合,历经数百年风雨,现仍坚固无比。
巷道全用青石板铺成,经数百年的人踩畜踏,大多已陷入泥中,但从少数露在外面的青石板仍可窥见当年的风采。
这些巷道没有名字和路,又十分相似,陌生人进入其中往往找不到出口,
就像《水浒》里说的祝家庄......
寨子的下边,还有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天然溶洞,如遇兵匪,抵挡不住,短时间里,全寨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溶洞的入口,村民只说在某一家的房内,在谁家,他们都说不知道。
这里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败可藏的理想“城堡”......
寨中还有十分科学合理的地下、地面沟渠排水系统和布局合理的防火设施。
虽然有的因年久坏损,但大多目前仍在使用,仍在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在这样一个偏僻闭塞的地方,为什么要建成这样一个犹如城堡的苗寨?
在这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地方,是谁留下的这巧夺天工的设计?
这种将人工与天然完美结合的创意,是不是苗汉文化融汇的产物?
她向后人昭示些什么?
这又是龙塘的一个难解的谜。
龙塘古苗寨所隐藏的神秘,也许远远不止这些。
她所特有的苗汉文化神秘交融,极具文化考古价值,然而这种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渐渐消失......
据说龙塘解放前这类古建筑有近百栋。
目前,只剩下三十多栋,而且大多残破不堪,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这些沐浴了数百年风雨、见证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是否也有深宫怨妇“白发宫女在,独坐说玄宗”的无奈?老屋无语,谁能测知?
加强保护,时不我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