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山,后面是山,一望无尽绵绵的群山。”这是电视剧《索玛花开》主题曲,凯里也像这歌唱的一样.......
凯里60万各族儿女在这175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7.2%,世世代代与山抗争,但仍有少数群众未能撕掉贫困的“标签”。
“脱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
当下,凯里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使命如山,号角催阵。
未来,在这场战役中,凯里市“坐山吃山”经营绿色事业,将咬定“青山”不放松,向贫困堡垒发起了最后冲锋,向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一年来,凯里市全面打响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和“四场硬仗”“七个战役”,扎实推全市脱贫攻坚“十个一”工程,实现首战告捷,提交了满意答卷:“完成12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3042人,全市贫困发生率预计下降至6.38%,全面完成省定脱贫目标。”
一年来,凯里市依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扎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山地乡村旅游扶贫和文化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让“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增强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因势利导 将短板效应转化为扶贫效应。隆冬,龙场镇老山村海拔1200米,树枝缀满冰挂,宛若“林海雪原”。由于山高路远、耕地少、水源非常匮乏,两年前,贫困户刘大爷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举家搬离了最恋的这一方故土,到凯里市开怀街道上马石移民社区安置,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儿子媳妇在凯里打工,像干部!”
“孙子上学,我与老伴接送。”……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迁徙中,他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山歌:“昔日住在深山林,人背马驮路难行;生态移民工程到,党的政策惠万民。”
“这是双赢的一个结果,村民从深山里搬出来,致富的路子更宽了,心里也更敞亮了,山里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地保护。”村副主任杨光洪感同深受。
按原有山林土地权属不变,原已享受的政策优惠不变,移民应有待遇不变的“三不变”政策,凯里市面向全州进行易地或跨行政区域搬迁扶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凯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下“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军令状,打响了脱贫攻坚的“凯里战役”。
2017年度,省级下达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4239户17135人,其中,市内搬迁任务为1771户7135人,跨行政区域安置任务为2468户10000人。
紧紧围绕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凯里市易地搬迁扶贫工程从减轻移民负担和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出发,逐步探索出“一步搬到位、五个全覆盖”和“出门六有”模式,走出了一条让贫困户“一步搬进新房子、快步过好日子”的扶贫新路。
2016年,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督查会,省领导高度评价了凯里市“一步搬到位,五个全覆盖”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湾溪街道平茶村荒坡上,“鸡”声嘹亮。“每天产鸡蛋3.5吨,年产值1800万元左右。”凯里市梦鑫畜牧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斌收获满满。
曾养鸡10多年的他,两年前,从邻县迁至湾溪街道平茶村,经流转土地40亩,总投资1200万元,年存栏蛋鸡10万羽,建成了全自动及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的蛋鸡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2017年,当地政府协调扶贫子基金项目贷款500万元,公司负责解决当地贫困户10户10人脱贫,一户每年保证年收入4000元以上。同年,又争取产业扶贫资金项目47万元。前三年,每年平茶村退股分红9.4万元,后五年每年退股分红3.8万元,均用于该村精准扶贫户的脱贫问题。8年后,退股分红,企业拿出2.6万元给平茶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里公益事业。
同年,格冲村引进黔东南苗侗情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投入政府扶贫资金78万元,建成年生产100万斤以上食用菌基地。项目捆绑贫困户96户,以带动就业、入股创业的形式,攻克脱贫。目前,已建成17个大棚,解决34户贫困户就业,公司年包底每户2万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实践证明,凯里市通过引进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家庭农庄等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地成熟的产业,譬如猪、鸡、稻田鱼和商品蔬菜、葡萄、猕猴桃、蓝莓、草莓,在确保双赢或三赢的原则下,带动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探索农业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衔接新路径,建立了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对接机制。
至2017年底,凯里市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261个,注册专业大户166个,家庭农场366个,农业龙头企业42个。目前,已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个,全市农业园区22个。
凯里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减四增”。当年,已减少玉米地1.55万亩,用于增加蓝莓、花卉苗木、酸系原料(主要是辣椒、生姜、大蒜、西红柿)、中药材种植,累计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
凯里市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采取“九进二出”销售模式,实行产供销订单收购配送;创办和举行周日扶贫集市以及扶贫农产品直销会,对贫困户农产品应收尽收,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2017年,共收购农户农产品2.68万斤,帮助合作社销售9.42万元,助农增收35.72万元,帮扶贫困户765户。借助供销系统网络销售平台,2017年交易额将突破45亿元,推动“凯货出黔”。
引凤筑巢 将生态潜力转化为扶贫。
舟溪镇新光村村民潘大伯每每看到,22路公交车一到站,游人一拨接一拨,涌向凯里市“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
5年前,“云谷田园”融合凯里舟溪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民族风情和新农村建设,现建成了集精品果蔬生产、农耕体验、观光休闲、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生态环保、商业开发、产品加工销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
如今,已建成“国家农业部蔬菜标准示范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以及国家AAAA景区……
因此,“云谷田园”已成为全省“农文旅+扶贫”的典范,带动了凯里山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繁荣。
“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井喷式增长。”
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凯里市统筹整合旅游项目与扶贫项目,开发山地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凯里市以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为重点,依托沿岸风俗民情、自然风光等特有风貌,总投资17亿元,建设以步行、或自行车+公交出行方式为主体的“环巴拉河慢行系统”。
同时,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世行等项目实施,整治巴拉河等沿线村寨民居风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旅游环境。
此外,引进“乌利大峡谷漂流”项目,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带动农民就业。
一年来,凯里市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扶贫、景区带动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有效带动3200人实现就近就业,全年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8%、48%。
借风扬帆,将非遗品牌转化为扶贫品牌。岁末年初,湾水镇洪溪村苗绣农民专业合作社55名绣娘,经2017年锦绣计划培训7天后,他们运用打籽绣、双针绣、马尾绣等,共8种老绣法,集体绣好了这幅精美作品。
合作社理事杨芳说,在北京参加2017年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客商都对苗族刺绣、银饰,称赞有加。也有人嫌弃,说:“精美,不很适用。”
之后,杨芳深深地意识到,苗族刺绣要有创意,创新“传统+时尚”,才能找到市场,才能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