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北部地区的九个古老村寨。大部分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梁上,属北部侗族。
最初时期的九寨系指今三江镇的王寨、小江和平秋镇的魁胆、平秋、石引、高坝、皮所及彦洞乡的黄门、瑶白。
1914年,锦屏县城从铜鼓迁到王寨后,王寨遂从传统九寨范围脱离出来,而原本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的彦洞遂就近加入九寨行列……
我们从县城出发,溯着小江北岸的公路西行,但见左边的小江滩多塘少,蜿蜒跌宕,水流有声,心情好爽快……
近年来,县境内三大河流因修建水电站而成江湖塘,在此河段尚能看到河流的真实面貌……
行约五六公里,来到一处电站,只见河对面一派悬崖峭壁,树木不长,一条如蛇一样的路在壁间小心穿行……
这里曾是异常险峻的要道,九寨到王寨赶场挑担的人常在此处遇鬼而坠落下面的深潭……
为镇鬼邪,有人遂在壁上镌刻斗大的“阿弥陀佛”,字今尚在。
据说潭边有一洞口可通十里外的清水江。
清水江涨洪水,此潭水即变黄,有好奇者曾将鸭子驱入洞中,几天后在清江河边钻出……
再行一公里,便是皇封村。一桥南北飞架,倒映在碧绿的江面上,恰如彩虹卧波。皇封住在河边,因食足衣丰,高坡上的人遂羡慕地称之为“皇帝赐封之地”。
皇封对岸有一突伸向河塘十来米的拳头状岩台,村称之仙人钓鱼岩。
岩台临河兀立,台上一株合抱巨松傲然屹立。
松下有一水池,一年四时不枯不溢。
到这里是垂钓怡心的绝佳地方。靠松而坐,守钓品茗,其味无穷。
皇封溯江而上约四五公里,便是九寨的第二寨小江。
小江最初指江南岸的瓮寨,现已藩衍成七八个小寨,如山间蘑菇罗列在小江两岸……
清晨或傍晚,两岸炊烟袅袅,在群鸟的欢唱中,随着斜阳,飘舞并消失向两山树林间。偶尔间,还会遇见江湾里一叶雀尾小船,载着一位弄网人在撒播着希望。
从皇封沿尖刀形山岭南侧公路西上,在苍翠的杉林间曲盘,愈上愈感觉像在云端行游,雾朵在公路脚下的山腰间徜徉……
坡头是个好景点,此处观日出,别是一番景致……
初秋晴晨,只见一壑银波,在晨阳下无声地汹涌澎湃,与飘移在两边高山上淡淡的青岚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此时,依松而坐,慢慢欣赏这云卷云舒,人生的各种烦恼和不快定会 离你远遁,余下的是一片轻松与快怡……
皇封坡头再往上,行数公里便来到魁胆水库,从农村公路进去两公里便是魁胆村。这里地处山间盆坝,东和南面有高山作靠,北面有突兀而立的小山如狮象护守,一条小溪自南而北穿过村寨从两山间流出。
寨头和寨脚均有水流落差而形成的多级瀑布,春夏水发,水石相搏,声若闷雷,颇为壮观。
村寨四个出口均蓄有古风水林木,高大参天。
魁胆是传统九寨的第三寨。过去,这里盛行六月尝新节跳芦笙和白天玩山恋爱习俗。
每逢尝新节,家家备酒菜,邀亲约友前来畅饮。
男女青年着盛装到村边周家坡上跳芦笙舞。
现有女孩子的人家都保留有一整套银饰。
逢重大喜庆要唱大歌,魁胆大歌内容高深,形式庄严典雅,在北部侗族地区最为著名……
近几年,村民集资在村脚锁口处重建了一座风雨桥,成为九寨北侗地区的一处胜迹。这里的糊米油茶特别香,是待客的佳品。一家煮油茶,半边寨子闻到香味……
在1960-1980年代,魁胆曾是贵州省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63年,村民王佑求率领22人在拉西坡创办了贵州省第一个大队集体林场。
是年,全村共整土造林867亩,抚育幼林1770亩,售交国家木材847立方米,在幼林间种杂粮收获2万多公斤,被评为贵州省林业生产模范单位……
1965年,贵州省省长李立亲自到魁胆蹲点总结造林经验,贵州省话剧团演员还深入到魁胆体验生活一个多月。
1965年12月12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以《高原林海红旗飘》为题详细报道魁胆造林事迹,并配发社论号召向魁胆学习。
中共锦屏县委号召全县“学、赶、超魁胆”。
场长王佑求和老林农王田乐、王光谋、王必选、龙延厚、王时标、王时焕、王清福、王先朵、王清禄被称为“十大杉木王”……
是年国庆,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必柱应邀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
1979年,王佑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赴北京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华国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从魁胆寨西行约两公里的便大寨,公路边小山垴上立有一座六角亭子,这即是人们里为纪念王佑求而修建的杉王亭。亭里有石碑,详细记述王佑求的先进事迹……
再往西行三公里便是桥问村,村脚有一片茂密的古树林,林间隐藏有一座纪念杨再思的飞山庙,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据说很灵验,故香火历来很旺。桥问往西上坡行约一公里与科秋村交界的十二盘一带,盛产黄金,《黎平府志》载:
“平秋之金,可救黎平之穷”。
1970年代中期,贵州省地质队组织力量在此勘探开采。
2000年前后,十二盘、金厂溪一带淘金炽盛,矿区形成市场,人多时数千……
从十二盘往前走约两公里,便是平秋村了……
平秋坐落高山顶上,矮丘起伏,地势开阔,几条狭长田坝相互连接,房舍散布在田坝周边……
平秋是九寨的核心寨。
平秋,侗语称“oc siuc”。
传说,过去九寨盛行吃牯脏,每年轮流一寨当东,邀请九寨范围内各大小村寨头人聚会。吃牯脏之前,作东村寨得以牛腿肉作信帖派人送到各个大寨邀约。
有一年,从上面送下来的牛腿到平秋大坪后,则分销完毕,只有将芦笙作信物传下来。故魁胆以下三寨过去不吃牯脏,只跳芦笙舞……
另一传说是:
村东有一片烂泥田,以前为一水塘,深不可测,中有犀牛,常出来寻牛打斗。
有一次将上面护送下来的牛王斗引入塘中消失。
侗语称“消失”为“siuc”,与“秋”同音,此地遂称为平秋……
吃牯脏是平秋等上九寨一年最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是在秋的重阳节前后举行。
届时,千客毕会,满寨一派沸腾,勿论主客,皆着盛装,尤其女孩子,无不银光闪烁,动步铮铮。
斗牛是吃牯脏活动的主要内容,斗牛活动持续三天,参加打斗的水牯数以百计。
最后,凡参加打斗的水牯牛均予宰杀,以其心脏敬天答地,祭祀祖先。因要宰杀大批耕牛,民国以后,吃牯脏活动被政府禁止……
平秋盛行有“安瓦”活动。
“安瓦”是牯脏节的简化,主要活动是娱乐性斗牛。
届时也是群客齐集,百牛争霸,一派欢腾……
近年来,“安瓦”节活动举办日益隆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成为北部侗族地区观光旅游的精品景点……
平秋在清代中期曾建有一座玉泉寺,传说是杭州玉泉寺的分支,很是灵验。
平秋的子寨富库从民国至今一直生产神香,是该村的支柱产业,畅销周边数县……
从平秋村再西行约三公里,是九寨第五寨石引村。
石引是一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寨子。
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建起砖瓦房,颇有点城镇味道。
石引的侗布和生漆最是有名,畅销远近,供不应求。
石引现仍较好地保存有九寨地区古老婚恋习俗。
男女青年通过行歌坐月等形式自由恋爱,婚礼需经问话、过篮子、过财礼、卡舅公、唱花歌、迎亲等程序和仪式。唱“花歌”是石引的最大民俗特色。婚前,女子要邀请自己的“花园”男友到家中来唱“花歌”,告诉对方“我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形式极为庄重。
届时,男友组歌队到女方,女方歌队则在村头、楼下、大门口重重设卡,需男队以歌叩开。
进屋、让座、敬茶敬酒无不以歌代语,以歌行礼。
花歌之内容有嫁娶的来历和规矩,有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和祝福,有抒发自己不能得到心上人的惆怅,常常唱几天几夜。
石引在清朝后期出了一个武将陆开德,追随文斗朱洪章在南京等地镇压太平天国,因功获副将职衔。
石引至今仍盛行七月半“跳桃园”习俗。
农历七月初十至十四,男女青年晚上三五结群聚集“跳桃园”……
“跳桃园”主要是到“阴间”去与那里的歌手赛歌。
先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请“仙姑”附身,“得师”后,坐在凳子上的跳者便双脚弹跳“上路”。
一路上,歌声不断,不时说出沿途见闻。即便平时不谙唱歌者,此时也无不歌声朗朗,谈笑风生。四旁听者也可互动,以歌对答,整个村寨歌声此伏彼起,至鸡鸣方休。然跳者所唱的歌多深奥,听者多难领会和对答。
石引向西走四五公里,便是九寨的第六寨黄门村。
黄门地域宽广,南面临靠清水江。
在临靠三板溪水库的归老溪一带,至今尚存有一片原始残次阔叶林,生活着几群猕猴,是等待旅游开发的处女地。村的北面是一片梯田,大小长短不一的田块绵延数里。
春插之际,从上边望去,如一条翻身亮肚的巨大鲤鱼,波光闪耀……
秋收将临,则象是一条满身金黄的巨龙……
黄门至今仍保留有北侗地区木楼建筑的传统技艺,尤其是房架组装结束举行上梁仪式时,掌墨师脚著新布鞋,手持弯尺,口念上梁词,攀缘而上。
攀至十多米高的顶部,便在无任何防护情况下在瓜柱顶端和诸横梁上大步跨行,如履平地,令下边观者胆战心惊……
从黄门再西行六公里便是锦屏至彦洞公路的终点彦洞……
彦洞是九寨地区历史最早的村寨之一,在明清两代均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
传说,中林验洞长官司最初设在这里,后因时长官未能处理好与周边侗族村寨的关系,才移至今钟灵村。
民国初年,中林验洞长官司废除、王寨所为锦屏县城后,彦洞才参入九寨行列。彦洞四周古树屏列,是九寨中环境保护最好的一个村。至今,这里仍较多地保持有最为纯朴古老的北侗民俗,斗牛娱乐以崇孟获之风,行歌坐月以达男女婚姻,苡仁酒、香油茶以待宾客,尝新节、小年是其最隆重节日。
小年又称侗年,每年农历十至十一月,寨内各姓氏按照各自习惯过此节。
届时,打糍粑、煮油茶、杀猪、打扫卫生、邀请客亲、斗牛斗鸟,热闹非常,其乐融融……
彦洞寨脚石拱桥是锦屏地区建筑较早的石拱桥。
其造型和建筑工艺都颇有特色。寨边仍保存有两块著名石碑,一块是御苗碑,一块是婚俗改革碑。御苗碑详细记述清咸丰同治年间,以彦洞为核心的九寨地区组织抵御台江张秀眉率领的苗族军队进攻的情况,是研究此段历史的重要史料……
婚俗改革碑刊载有清光绪年间,彦洞等地自发进行旨在禁止姑舅表婚和买卖婚姻的情况和条规,是北侗地区最早的“婚姻法”……
此外,彦洞人擅长铁具加工,有人能制可打子弹的手枪。这里加工的镰刀、柴刀在清代即享有盛名,供不应求,至今不衰。
彦洞往西三公里处有一座大坳,因似犁辕而称之犁辕大坳。这里地形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咸丰、同治年间,黎平府在此设关卡,用以防守台江张秀眉苗军。官军和地方团练与苗军在此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战斗痕迹至今犹存。
从彦洞西北沿通村公路走四公里许便是著名的瑶白村。瑶白与九寨中的其他寨略有不同,据说它是由苗族人先来居住的。
瑶白寨内外风景很好,寨头及各居住点枫、楠、樟等参天古树密布,房舍掩映其间。瑶白的六月六摆古节已是闻名全国的节日。
每届此日,亲戚毕会,朋友咸集,村口扎拱门,寨内张灯结彩,迎客炮声不绝。摆古在寨中心的活动场上进行,先是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跳着瑶白传统舞蹈,芦笙悠悠,银饰铮铮。舞罢,在场上摆上数十张四方桌连成一圈,桌上摆满茶、糖和时令水果,村内各姓氏头人环桌而坐,牛场外环插书有各姓字号的彩旗。按照进村的先后顺序,各姓头人娓娓讲述自己姓氏的来历和家族发展历史。最后举行传统斗牛和斗鸟比赛,男女青年则到寨边古树间对歌。客人进寨,不论是否与自己有亲有旧,人们竞相争夺客人,以得多为荣。近年,摆古节已成为闻名远近的旅游活动项目。
瑶白人历来喜歌善舞,其芦笙舞、簸箕舞、竹杆舞、锄舞等颇具特色。
民国初年,县城富商从湖南请来戏师教授汉戏演技,至今仍在传承,而且演成习俗。每逢年节,都要组织演唱。2005年,瑶白被列为黔东南州重点民俗文化旅游村,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发建设……
九寨的另外两个寨子是高坝和皮所……
从平秋出发,西北而行,下完两侧杉林夹护、九曲回肠般的盘山公路,来到位于圭叶溪畔的圭叶村。
几十户人家散列溪岸,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象。
就是这个溪畔小村,2007年末到2008年初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里的村民为了管理好村里的财务,发明了可分为五瓣的公章,人称“五合章”,网络上则称之为“史上最牛的公章”。
我们离开圭叶,先沿着小溪,再爬上一座大山,行约五公里,便来到高坝村。
高坝坐落山巅,四面开阳。高坝同时也是一寨分两属的寨子,下寨属锦屏县,上寨则归剑河县,而两寨民户则相互错杂,无明显界限。
传说,先前此一带尚未归附朝廷,有一年官府要求人们纳粮附籍,而此时两兄弟房族闹别扭,有一个跑到黎平府归附,另一个则跑到镇远府清江厅去上粮。
高坝最大的亮点即是七月二十歌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锦屏、剑河、天柱、三穗、黎平等周边县男女青年都要抛开繁重的农活,三五结伴汇集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赛歌大会,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讲述那不知起于何时,也没有结尾的故事。相传很多年前,高坝有一肖姓女子,与一吴姓后生以歌为媒,相互恋爱,约定七月二十日为完婚之期。然七月十九日突然有兵匪进入,吴姓后生参与抗匪,被匪劫走,下落不明。
肖姓女子痛不欲生,七月二十这天,独自到二人以前玩山唱歌的地方唱歌思念,凄惨悲切。寨上青年男女目睹心酸,亦纷纷拢来和她一起唱,以解其悲伤,一连唱了几天几晚。以后每年七月二十,周边男女青年都不约而同的集中来唱歌,此处遂成歌场。1980年代以前,歌场甚为热闹,是北侗青年男女尤其是歌迷们一年一度的盛典。这天,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等县上万名青年男女云集,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同时,两寨还组织斗牛、球赛和演戏等活动。高坝人则忙于接待宾客,以接得客人多为荣耀,以前有的用长竹杆如围鸭子般将客人围进屋。
至今,高坝歌节已被列为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