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芦山镇位于惠水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
古芦山镇位于惠水县。
芦山,有人说,他的周围是由六座秀美而奇特的山峰对峙组成,因“六”、“芦”相谐,故名“芦山”;
还有的说,芦山人姓卢,卢姓是芦山的旺族,对此,芦山的山自然也跟着姓“芦”了。
芦山,到底是因山而名?
因名而有卢姓?
还是因卢姓而名地?
因地而名山?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因芦山的秀美,而芦山人又大都姓卢,给芦山留下了不少传奇的佳话。
芦山的正面是互相并立的三座山,两边的山高大,中间的山圆小,形成了二龙昂首,共抢宝珠之势。
它 元置芦山长官司,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废。
1930年置芦山镇及潭绕、凤鸣、文明、共和等乡。
1941年并置芦山镇。
1953年析设雅羊、新庄、洞口、纳桥、卢山等乡。
1958年撤乡并入光明公社。
1961年析建芦山、雅羊2公社。
1984年改置芦山镇和雅羊乡。
1991年合并置芦山镇。
芦山镇东以涟江河为界与断杉、甲戎相望,南邻王佑镇,西与长顺县长寨镇接壤,北是通往惠水及长顺县城的北大门。
市场繁荣,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是周边乡镇及县市的商品集散地。
土地总面积91.5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256人/平方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坝区集中在威王公路沿线,水源丰富,土地肥沃。
全镇辖水井坡、麦旁、羊马、硐口、格我、芦山、小石、纳冗、响水、滩绕、民族、鱼湾、河心、花鱼、勤中十五个行政村和芦山居民委员会,164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0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
芦山镇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51%。
民族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布依族婚嫁、丧葬等民俗民风流传至今。望郎回、神仙石等传说优美动人,竹器编织、手工生产土纸极具地方特色。
作为旧时长官司所在地,芦山镇素有商贸古镇之称,古镇文化造就了芦山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汉族的花灯、布依族的民歌、有解放初期的剿匪故事,有“望郎回”的美丽传说,有尚存的民居古屯,古庙和庙的坟茔,长官司遗址及其山峰“屯堡”,清朝乾隆时期的古戏楼台,精雕细制的古戏楼建筑,是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圣地。
庙上坡。坡脚曾经建有两座寺庙,一是万寿宫,二是天龙寺。
万寿宫由一进三厢组成。
前面是戏楼,戏楼下面是前门;
芦山的花灯过去在本地很有名气,一年至少要集中搞十次活动,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要赶来观看。万寿宫的正殿供奉的是许真君,常年木鱼声声,香客不断;
与前面的戏楼相映成趣,闹静同存。
与万寿宫为邻的天龙寺,相隔不过数十米。
天龙寺由前面的大门,两边的厢房及后面的正殿组成。
院中有左右水池各一,中有荷花芦苇,给天龙寺增添了不少幽静佳趣。
庙前的大石碑叙述了建寺的历史和捐款的人名,以传千古。
两庙究竟建于何时,又拆于何期,谁也道不详细,应有百把年......
两庙拆毁以后,先后建起了芦山小学和芦山电影院,成了芦山文化和娱乐的集中地。
庙上坡古木参天,藤葛缠绕,只有一条左弯右曲的林间小道可以上去,但是不管男女老少,攀援时都要十分小心,才能爬到坡顶。
庙上坡的坡头形如昂首长啸的龙头,俗称“啸天龙”。
龙嘴的下颌曾建有一庙,可供游客休息和观赏。
沿着龙头的嘴角,攀援古藤和岩石,即可爬到龙头的的顶端了。
坡顶不宽,可容一二十人休息,站在坡顶,顿时会感到人与天高,俯视芦山,尽收眼底,坡顶的神仙石上厚下薄,长宽约2~3米,重在10吨以上,如天外飞来,斜嵌在顶上石缝的凹口之中;
据说数十年前还可摇动,如用手推,似可连人带石一起滚下坡来,令人胆战心惊。
传说,那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仙师张三丰传道时路经此地,只见黄云漫天,妖雾沉沉,天昏地暗,一条黄龙张开大口,昂首长啸,将天上的云雨全部吸入腹中,又将热浪吐出,往复无穷。
于是六月的芦山,田头无水,河中断流,到处是一片焦土,一片荒凉,百姓连吃水都要到十里以外去挑抬。张三丰见状,知是妖孽作怪。
他叩开一扉柴门,只见一老太太横卧门内,有气无力,张三丰将老太太扶于床上,细问缘由。
原来,天上的云雨都已被黄龙吸尽,满坝禾苗因数月无雨,枯萎而死,以致颗粒无收;那时晒干的裂缝可以放下男人的脚板,全家老小,除老太太走不动,能走的都已全部逃荒去了。
张三丰连访数家,情况都差不多。于是,张三丰念动真言,用手一指,将昆仑山上的一块毛石招来,斜嵌在坡顶的一条石缝中间,镇住黄龙;又将随身携带的宝剑,一剑砍断龙身。
顿时,云开雾散,哗哗的流水从龙腹内流进了田间河内。
从此,芦山的这一坝田上,风调雨顺,年年丰收,逃荒的灾民又回到了芦山。
至今为止,龙头还是那样的昂首向天,龙身却不知丢向何处,恐怕只有庙上坡的神仙石才知道了。
现在芦山已经是四五百户人家的集镇,芦山坝子已成了近千亩良田好土,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右边的一山名“后山”。
这里,芦山河正好从山脚下流过,两岸柳树成荫,一排排,一株株,倒影水中,加上垂钓、挑水、放牛的倒影,倒有几分桃源仙趣。
山脚还有一庙,称“黑神庙”。
黑神庙的建造形如万寿宫,也是一进三厢,前面是戏楼,大门也从戏楼下面通过;
两边厢房前设有走廊,正面是黑神庙大殿。
而今遗址尚存,庙早已毁弃了。
后山的高度略低于庙上坡,形如一尊没有下颌的龙头,拨地而立。
据说,还是张三丰来传道的时候,黑龙与黄龙争夺珠宝,互相比赛,看谁吞云吐雾的本事最高,珠宝就归谁所有。
为此,黑龙使尽浑身本事,搅得河水尽黑,整个芦山天昏地暗,大旱无雨,颗粒无收。
张三丰搬来神压顶,剑斩黄龙之后,又顺势一箭,射掉黑龙的下颌。于是后山的龙头从此就没有下颌了。
恶龙虽斩,宝珠犹存。
两条龙山之间,有一石山,形如宝珠,名称“碉上”。
高不及两山的一半,周围不过数十米,从上到下,全是悬崖陡壁,犹如刀切,无法攀援。
数十年前,周围的人家为躲匪患,用楼梯吊绳,将砖石送到坡顶,修建围墙于上,石墙上留瞭口,以观周围动静。
于是,这无名的小山,就叫“碉上”,直到今天。
庙上坡、神仙石的斜对面是摆萨坡,他与庙一坡之间只隔芦山田坝与芦山河;
两山相望,芦山就像一个小小的盆地。摆萨坡形如一把利剑,横陈在芦山河南岸。
据说还是在张三丰剑斩黄龙时,为防日后它再兴妖作怪,而将此剑横放在此,以镇妖孽。坡上林木参天,浓荫叠叠,密密层层,遮天蔽日,将摆萨坡遮得严严实实,犹如一把绿色的剑鞘,护住剑身。
摆萨坡脚是芦山田坝,这里土地肥沃,芦山河带着绿色的透明和摆萨坡的身影,从田坝中缓缓流过,流过纳拱桥,流出芦山镇。
芦山,周围都是山。
除了带着神话般传奇的庙上坡、后山坡、摆萨坡之外,还有什么场上坡、凤凰山、鸭头山、石指山......
这里,山山独特,坡坡有异,各具风格。
每一座山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它等待着游人去寻幽访古,探寻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