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贵州,山高路远。以“拐”命名的公路其实并不少见。记得老家还未通高速时,每次回家,都会经过一个地方——七道拐,顾名思义就是一段有着七个大弯道的公路。爱晕车的人,总会在这吐得稀里哗啦;而对于我来说,车子行进到这里,就说明,家快到了。
如今家乡通高速,七道拐消失在归家的视野里,只留下一个命名为“七道拐”的高速公路隧道以此怀念。
于是当我亲临位于晴隆县这条赫赫有名的抗战公路——24道拐时,首先涌上心头的不是回顾过去的烽火岁月,也不是展望民族复兴的未来。更多的是一份亲切,源于儿时记忆里那条相仿的路名。
24道拐,竣工于1936年。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 二战时期,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24道拐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于当时缺乏机械设备,修这条道路的工程完全依赖于数以万计修路人的手工操作,情况极其困难。然而修路人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超出想象的耐力,怀着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硬是开山凿石一路前行,一步一步的修出了这条与外界互通的生命之道。
源于修路人精神的召唤,贵烟发起了“沿英雄之路·寻行者精神”自驾体验行活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行者”们为它而来。我亦有幸参与其中,自然带着几分期许。
当我们的自驾车队在这条公路上蜿蜒时,想起了第一次来24道拐时的场景,当时我们的司机师傅是一位退伍老兵,车子从山脚第1道拐出发,他的手机便开启了视频录制功能,一直录到车子爬上山顶,到达第24道拐。他说“跑车几十年了,却是第一次跑24道拐,特别想要记录下来。”或许这是一位老兵对于抗战公路的一种特殊情怀吧。就如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沿英雄之路,寻行者精神一样。
行者,不仅是贵烟旗下品牌,也是一个群体的统称。他们穿越四季,听一路悠扬,从塞北到江南,从东海到边疆。欣赏着沿途风景,体会着自己脚下的足迹,或深或浅,沟沟坎坎,听到的是用心演绎出的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行者之歌。最终,“行者”不再具象化,而是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今天“行者”相聚24道拐。慕名而来,不是因为想要征服曲折的山路和弯道;不是熟练爱车的操控技能。而是在滇黔公路的要道上体味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在贵州群山峻岭中了解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因为,大概没有哪一条路能像滇缅公路一样集中那么多激荡人心的故事,能像24道拐一样充分地展现我们民族坚忍卓绝的意志和行者无疆的精神了。
站在观景台,望着对面山上的24道拐,有儿时记忆里的亲切;有沉静之后的肃穆;有豁然之后的开朗。八十多年后的今天,24道拐依然坚挺于此,欢迎着我们“行者”的到来,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我想,只要用心走过,时光一定会刻录下行者们闪光的足迹。
愿在此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成为行者路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