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冻死老母鸭。”当地壮族民谣还说得有几分准,今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清早起来雨中的六寨镇还有几分寒意。司机去南丹县城接徐所长,我则带着助手来到离六寨1公里外的姊妹峰下考察。
当年徐霞客自桂林一路走来,见到山形独特的姊妹峰,很是赞美了一番,“亦得此第一奇胜,不负数日走磨牙吮血之区也。”然后进入西北不远的“六寨场”投宿。
待我们返回六寨,徐所长也正好赶到。在镇政府办公室的六寨镇乡村地理分布图前,徐所长打开了他多年研究徐霞客南丹古道的相关资料。
从徐所长此前实地考察的情况得知,徐霞客离开六寨后的下一个投宿点“晚宛南村”如今叫播麻。然后沿晚宛中村(坝西)、晚宛北村(坝瓦)经岜歹(巴歹)进入贵州第一个村寨由彝(尧益)的。
上述这几个村寨目前正在修筑乡村公路,由于近日连降大雨多处塌方交通阻断。我们拨通了巴歹村副主任蒙正龙的电话,证实广西
的巴歹村距贵州的尧益村不远,而且当年的古道至今还在。原来徐霞客听不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记载地名只能靠音译,所以将广
西的巴歹写成“岜歹”,而把贵州的尧益写成“由彝”了。
调查清楚了徐霞客在广西六寨各村的古道走向,我们决定返回贵州独山下司镇,经拉号村前往尧益。到此刻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队员们兴奋的说,早知考察会这么顺利,昨天从贵阳出发时就该隆重的搞一个出发仪式。来到黔桂公路结合处,我们全体考察队员轻松地拍下第一张合影。
尧益村地属贵州独山县下司镇,我们来到下司,由镇党委副书记梁致忠带路前往尧益,他参加过前期的实地考察,熟悉尧益村的情况。
从下司到尧益自古以来不通车,基本上还保持着徐霞客笔下的原生态,不久前刚修好的乡村沙石公路只能通到距尧益3里外的拉号村。在破旧的拉号村小学门前停下车,前往尧益村民组就只能全靠步行了。
沿着数百年前的古道走到尧益,这是个只有30余户人家的布依族村寨。据当地村民讲,贵州的尧益村和广西的巴歹村相隔不远,属于边界线不清的“插花地带”。巴歹村的人家有田地在尧益地界这边,尧益村的人家也有田地在巴歹的地界上。两个村的人家自古以来交往密切,服饰、语言和风俗习惯都相同,后来因为民族划分,广西那边的村寨全划成壮族,而贵州这边全划成布依族。
村里的人谁都不知道徐霞客,听说我们来考察古道,十几个村民自告奋勇带我们来到村后不远的两省分界处。
从桂黔两省分界处沿古道自南向北往尧益村走,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及山洞的方位一一精准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也只有带着<<徐霞客游记>>原著和指南针,照着徐霞客所记载的方向走,才知道徐霞客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旅行家,他准确的记录了途中的一切地理特征。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他当年的古道走,才算得上是严谨的考察。
踏着徐霞客当年的脚印,沿着入黔古道往北走,用照片再现<<徐霞客游记>>中所精确描写的地理特征,于是成为我们此次考察的主要依据。
东经107°23′39″、北纬25°25′17″。当我的gps卫星定位仪上显示出这组数据时,在尧益村中心的场院上,我们考察队终于认定了徐霞客笔下的“贵省东南第一村”。
371年前,徐霞客从尧益村走进贵州前往云南,如能在此地立一块纪念碑或徐霞客塑像,风景秀美的“贵省东南第一村”会成为一个旅游热点。
“东望一峰,尖迥而起,中空如合掌,悬架于众峰之间”。广西六寨姊妹峰。
考察队在黔桂公路结合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