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筑开文集》所记录与描述的内容具有广阔的宽度,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这在“总体概貌”篇和“独特人生”篇已有所论述。本篇所要探讨的,是文集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黄筑开在文集中,不断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探寻着人类的终极问题,这些思考与探寻是文集思想深度的集中表现:
“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过无数次,也做过回复,但是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段,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经历,甚至不同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的答复,没有标准答案。”
晚年的黄筑开,不断地思考与探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试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尽管他说每次的思考的结果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答复,但仅就这样不懈的思考与探寻,本身就是极有意义的。在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寻过程中,2014年4月,黄筑开皈依了基督教。
“今天下午四点半,在黔灵西路基督教堂,我接受了基督洗礼。”
“受洗指于有基督信仰的人的一种仪式,其意表明对信仰基督,愿意从世界里分别出来,归于基督。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今天在郑建美家受洗,受洗者是三个弟兄三个姐妹共六人,见证整个仪式的有30多人。”
黄筑开成为了受洗的基督徒,他接受了上帝关于灵魂不灭的教诲。这也就是说,成为基督徒的黄筑开认为,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那些著述,那些思想,那些治国安邦的理论和思考,都归属于人类精神财富的范畴;而用于指引和安顿人类灵魂的那些著述和思想,才是灵魂级别的财富。他说:
“人生有三大财富,第一的物质财富、第二是精神财富、第三是灵魂财富。”
这句话可以解读为——黄筑开认为,灵魂财富归属于上帝。一般而言,人们历来都把人生财富划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但是在黄筑开这里,他划出了第三类:灵魂财富。
这样的划分有没有意义呢?这代表了黄筑开独特的思考。他将灵魂从精神当中分离出来,认为灵魂是精神财富的最高层次,这又是一次黄筑开式的思考。不过他的这种提法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在其后的博客中,黄筑开仍然采用了通常的两分法。这也呈现出黄筑开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探索过程中一些尚不确定方向的印迹。另一次博客日记中,筑开换了一个角度,将自己对基督教的信仰归结为两个归宿:
“很庆幸在老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两个归宿,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生活中的。精神上的归宿是有了自己的信仰,信奉了耶稣基督。现在我能做到敬畏、谦让、博爱、文明。还能做到不生气、不动怒、不发誓、不计较。……
生活上的归宿,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写作。……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价值,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过去的大半辈子,可以说是无所事事,可以说是荒淫无耻。终于,我在最后的关头,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有了自己精神和生活上的归宿。人啊,什么都能失去,不能失去的,是自己的归宿。”
可以看出,黄筑开对于自己人生历程的剖析,向来是很严厉无情的。他经常在回忆中否定自己过去的生活状态,进行抨击和批判。他对于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向来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大胆吸纳的勇气,努力实行的能力。黄筑开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还表现在下一段话中:
“我是一个不甘沉寂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随波逐流,都想体现人生的价值,即使是关在监狱里,即使已经衰老。我想做支蜡烛,尽管发出的光是那么的微弱,依然有亮,依然有暖。即便是熄灭,最后的那缕青烟,也是向上飘散。”
这一段话,体现了黄筑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体现了他一贯高昂的人生态度。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黄筑开,曾经有过一段积极地追求物质财富的生活,这从他的人生历程回忆中可以看到。但是到了晚年,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他大彻大悟地写到:
“我们能够给人生留下什么,健康是留不住的,生命也是留不住的,要留下的就是自己的精神财富。对我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我的绘画作品、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乐观、豁达、坚毅、顽强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生活态度。是正直、谦卑、宽容、博爱的人性。”
黄筑开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是一笔精神财富,但是更重要的精神财富是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人性和精神。这种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晚年时期的黄筑开,更加注重的是留下自己的精神财富:
“完成了这本书,我突然有个感觉,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写这本书的。我所有的磨难,都是为这本书准备素材,我经历的愤慨,就是要在书中抒发。我多方面的才能,现在集中体现在写作方面,其他全部放弃。”
这本书指的是《因果》。黄筑开的人生,是打满时代印记的。黄筑开的文学创作,是带着使命感的。黄筑开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可以给每一个读者以启迪。
(二)对于名与利的思考
宗教教人淡泊名利。基督教说:“追求世俗的权势名利地位钱财,而爱主的心就远离了。”“要把财宝积攒在天上。”佛教说:“欲望愈多,你的生活就愈苦,所谓是‘欲海难填,回头是岸’”。
对于滚滚红尘中的那些名和利,晚年的黄筑开参悟得很透彻:
“人生的遗憾不在于做错了什么事,而是在于没有做什么事。当生命即将终结时,很多人才懂得人生最终是放弃。放弃名与利,放弃得与失,放弃恩怨,放弃争斗,放弃琐事,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放弃这一切呢。如果我们能像临终前那样醒悟,我们当下的生活会更加洒脱。我们不会有任何烦恼,我们会开心自在,笑对一切。六十而耳顺,所谓耳顺,就是能够听取任何不同意见,甚至是难听的话。我的理解还不在于这点,不仅要耳顺,还有眼顺,心顺。能听得下,看得惯,容得了所有的人和事。另外,也要使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让别人听了看了想了后,觉得顺畅。”
这段话富有哲理,但是也有矛盾:前面说人生的遗憾在于没有做什么事,这也就是说,要有对得起人生的有价值的作为。而后面又说人生的要义在于放弃,而且要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放弃,要放弃所有的一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没有做什么事也是一种放弃,完全不必遗憾呢?博客日记中的思考与表述,前后会有一些充满矛盾的地方,但是这正好说明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是从无停顿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黄筑开的人生顿悟,不仅得益于基督教的教义,也包含与领悟了很多的儒家学说与佛教的教义。
“人生也是如此,在我们的旅途中,有过很多梦想和希望,也得到很多千辛万苦追寻来的东西,比如说名誉、荣誉、地位、友情、亲情、事业等等,当我们转了个弯时,到了另起一行的时候,觉得有些东西该放下,该放弃时,便应该做出放下和放弃的决定。否则,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恰恰成为你现在的负担,使你负重而行,最后找不到自己。”
“舍得”和“放下”,是黄筑开大彻大悟的表现。进入老年阶段的黄筑开,正在不断地扔掉过去的东西,减轻生活和思想的负担。而“大写的人”,则是黄筑开从不降低的人生追求。
“大写的‘人’字,是朋友对我的赞誉。人,可以不活在别人的评论中,但是人要有人的气概。无论在任何时候,自己最无助的时候,被凌辱的时候,难以支撑的时候,被曲解的时候,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候,都要有人的样子,都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都要去努力奋争。直到有一天,倒下了,是作为战士倒下的,而不是作为懦夫。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我。与疾病抗争,与生命抗争,与社会抗争。”
黄筑开多次提到“战士”一词,这在当今是出现频率很少的词汇。这是不是那个时代的印迹呢?从这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思想与精神对筑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