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最重要的功臣,武将自然是以徐达为首,文臣则是李善长和刘伯温贡献最大。
可以说,徐达之于朱元璋,就如韩信之于刘邦;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如萧何之于刘邦;
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就如张良之于刘邦。
作为明朝最为杰出的两位文臣,
李善长和刘伯温可谓是各有千秋。
李善长善于管理官员,精通理财之道,在后勤保障方面很在行;
刘伯温则是擅长军事谋略,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的军事决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和刘伯温之间便逐渐有了矛盾,最终二人相互争斗......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征战半生,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初年,李善长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刘伯温,即刘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间,朱元璋举进士。
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
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一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纵观这两人的生平,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元勋之一,而刘伯温则是半途加入的。
换句话说,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刘伯温则是浙东集团的代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善长和刘伯温的争斗,是明朝两大集团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
那么,朱元璋为何支持李善长而打击刘伯温呢? 其原因是:
刘伯温太过聪明,更容易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刘伯温一直是以机智著称的。
他善于洞察人心,其中自然也包括朱元璋的。而作为一个帝王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臣下知晓自己的心思。时间一久,朱元璋的猜忌之心自然是变得更强,刘伯温的悲惨结局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朱元璋而言,李善长和刘伯温亲疏有别。
须知,朱元璋就是从淮西起家的。换句话说,朱元璋才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则是老二。
而刘伯温则不属于这一集团,与朱元璋的关系自然也就疏远了许多......
刘伯温过于孤傲,有着偏执的个性。
在历史上,刘伯温是孤独的,也是高傲的。因为他看透了官场,看透了权力,当然也看透了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臣子,特别是看透了李善长。在刘伯温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喜怒无常,有着变态刻薄心理的帝王;而李善长则是一个善于溜须拍马,逢迎朱元璋的小丑。他的这种孤傲,李善长能够感觉得到,朱元璋自然也能感觉到。于是乎,朱元璋必须要打击他的这种孤傲,从而逼迫刘伯温臣服在自己的脚下。明初四大案。在胡惟庸案件中,牵连众广,前后杀了有3万多人。而李善长便是其中的一个......
李善长,字百室,今安徽定远人。他从小便喜欢看书和谋略,所以预计的事情大多都被他说中。
朱元璋在打下滁州后,李善长亲自来投。
朱元璋听闻此人在当地德高望重,便把他收为己用。
而李善长也不负朱元璋的期望,不仅将军队的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面对郭子兴的利益诱惑时也不为所动。
此后,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很多军国大事都让他帮忙参与谋划。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手下论功行赏。
当轮到李善长时,朱元璋说: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于是朱元璋将李善长封为了韩国公,年禄四千石。为了笼络人心,他还给部分大臣颁发了免死金牌。而李善长的这一块,自己可以免死两次,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如果是罪不至死的罪名,连刑罚都可以免于接受。
李善长受到朱元璋的如此器重,免不了会恃宠而骄。他看着宽厚温和,实则嫉妒心极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在朝中结党营私,大肆发展自己的“淮西集团”。对于刘伯温等非嫡系官员进行强烈的打击。最后刘伯温受不了这腐败的官场氛围,告老还乡。朱元璋看在眼里,却不好发作,只能默默的忍耐。
后来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可是此人却不受朱元璋的控制,还阴谋造反。朱元璋发现后,将他全家处死,并株连了3万余人。但推荐胡惟庸的李善长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让朝廷其他官吏大为不解。一次,朱元璋生病,十日没有上朝,李善长得知后却没有任何表示。不仅自己不去看望朱元璋,而且还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去探望。当时他儿子已是明朝驸马,老丈人病了不去探望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便有大臣参了李善长一本。朱元璋也暗暗记恨下来。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人告发,说他明知胡惟庸要造反却逆而不报。朱元璋要处死李善长,他掏出了自己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着说:“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的九个字。”李善长抬起眼皮,发现金牌上赫然写着:
“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九个字。
后来,朱元璋处死了他一家70余口,李善长也了结了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