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安好
陈列馆的门前就是静静流淌的乐水。智者乐水,不错。这水滋养了郑莫黎,还是郑莫黎让这水得名?
顺着河岸,踏过泥泞的田边小路向陈列馆对着的小山上的“禹门寺”走去。山路不算崎岖,山上的植被很好,透过山间的林木可以看见山脚下波光粼粼的乐水,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间的田地刚刚收割完,已经开始寂静的休养,等待来年的耕作。
走在这里,什么“山阴道中行”,什么不如“归去”的怡然自得,一下全有。开始感受到所谓的“耕读生活”,田间的耕作,乡邻的互助,夜间的夜读,勾勒出现时的安好,简单平静的生活依然可以构筑强大的精神追求。
禹门寺,虽小却好的寺院。深秋的清冷,让山腰上的寺院静谧安详。围绕寺院的枯藤老树,配着寺院外墙屋顶上斑驳的岁月痕迹,真如宋元的画作。
如沙·寂然
有人说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种清冷的情怀。那些让人觉得微冷的东西,隽永。
世间浮华太甚,人心欲望太多。在累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向往一种寂然。
在这里,知道沙滩得名于佛教典故。众生如沙,世事如沙,人心如沙。每个人逃不过生老病死,每件事有始有终,每一缕心绪都会化作袖底风。一切的一切啊,不过都似沙粒,细小。何必太过执着?
你走过,我来过。看过同样的风景,有着不同的心绪。
你看的,我听的。都是一样的浮云苍狗,不过是不同时空,同样的寂然。
悲欢聚散一杯酒,慈善仁孝三代兴。
沙滩文化的魅力在于偏僻山乡走出的文化大家,让世人的眼光不得不注视到这块小小的千万年冲击而成的土地。文化种子适合生根发芽的土壤很多,只要有适当的阳光雨露,适当的气候,谁说不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很多年前就知道沙滩,一直想来,问了很多人,多数人都说,没有什么可看的呀。旅行,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晃荡,只想印着足迹隔着时空重叠。
每个人眼中的沙滩都不一样。看自己想看的,做自己想做的,就如农夫的春种秋收,就如埋头经史子集、皓首穷经的学人,就如在路上奔波晃荡的我们。
进出沙滩,一定会经过禹门桥(也叫沙滩桥)。桥下很有精气神屹立着的古树是沙滩标示。古树上系满了善男信女挂上的红绳,紧邻的寺庙里香火的气味,不时传来隐隐的念佛声,伴着水声。
静动之间,怡然自得,这就是沙滩的风貌吧。
万籁皆静,无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