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板桥小镇,喧嚣过,也寂然过。人迹板桥霜。板桥的山水田园间细细密密保留着从千山万水间走来的所有人的痕迹。
第一次听到“板桥”是十多年前,那个时候那里的藤器名声远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板桥藤器”,更是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连后的无尽想象。
全中国叫做“板桥”的小镇有很多,遵义板桥镇以“藤编一条街”为人熟知。遵义板桥镇,初建于清朝康熙元年,位于娄山关山脚,紧偎娄山山脉主峰,境内仁江河、亮石河、汇塘河纵横交错,北接桐梓。
板桥建立之始,就以交通便捷兴起,从清至民国再到近现代,南来北往的各路行者,步履匆匆。近几十年陆续修建的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渝黔高铁(在建)穿境而过。作为黔北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交通影响着板桥在岁月中的色泽。
去板桥,在秋雨延绵后的一个晴天。
在遵义市区茅草铺客运站就有班车到板桥。一直以为板桥属于桐梓,没想到已经属于遵义市汇川区的行政辖区。曾经想象中的“遥远”,因为遵崇高速,不过是一段半个多小时的路途。
走进小镇的时候,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或许因为前一段连绵的雨水,街面干干净净,天空也一碧如洗的澄澈。秋日的风有些许凉意,也让围着小镇的群山有了几分静穆的色彩。
想去看藤器。到板桥之前收集到的信息是“一条街上全是各色精制的藤器”,可是走了一会,张望了半天,怎么不见一丝藤器的踪影?打听之下才知道,售卖藤器在另一条街上,那条街是遵崇高速未开通之前板桥的主街,以前从遵义到桐梓走210国道必经的地方。当遵崇高速开通之后,那条“藤编一条街”远离高速路的接入口,也就慢慢在外人眼中寂静下来。
从现在的主街走到“藤编一条街”也就两三公里。公路有些破旧,路边的房舍崭新与陈旧相杂,有零星的菜地,还有略显萧索的树木。路过一壁高高的山崖,忍不住停下来仰望。秋阳下的山峦格外伟岸,顺着山势一一望去,板桥小镇就坐落在群山间的一块相对平缓的土地上,周围的山峦叠嶂,平地上的溪流纵横,滋养一方水土一方人。
黔北的山与黔地其他地方的山有些许不同,不似黔东南林木繁茂崇山峻岭,也不似黔西南那般山势峻峭,很像如黛的屏障,在隽秀中透出几分伟岸,可以仰望又具有几分亲和力。
板桥紧挨驰名近代史的“娄山关”,曾经也是一块兵家争夺之地,几番花开花落,小镇几度风雨,大约也只有千百年来屹立于斯的群山,知晓几分小镇的从容。
走了不多久,前方的街面上远远望去,有藤器摆放在路边,大约哪里就是“藤器一条街”了吧。不由将视线从山林田野收回,专注探寻藤器的身影。
小镇小街都不会太长,这条售卖藤器的小街比起前面的一条街冷清很多,零星的商铺前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藤器,以家具为主,藤椅较多,各具特色。摆放在路边的藤器,看起来悠闲,仿佛正在享受着秋阳。店铺里的藤器就要“窘迫”很多,挨挨挤挤、充分利用空间堆放着,不少上面有了灰尘。在仿佛仓库的店铺里四处看看,发现不少小东西做得相当精致,却不知为什么无人问津,躲在角落。
走了几家藤器的店铺,格局大都如此。老板或是伙计也闲闲淡淡,仿佛面对冷落的门庭早已习惯。和他们聊天得知,那种很传统类似圈椅的藤椅是用本地产的“青藤”编的,泛着青白的色泽,看着来很有年代感。这种藤椅,我是熟悉亲切的,在我们小时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家都会有这样一对的椅子,轻巧,结实,使用的年份久了有了破损,用电线或是结实的绳子系一下,又可以用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