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瑰宝皇冠上的明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典藏
贵州民族文化的旗舰
收藏贵州历史的人
专题报道导读:讲述一个普通中国人和他收藏的历史秘密;
探索一个民族历史大迁徙的艰辛旅程;
解读一个民族神秘符号的源头;
追忆藏品家族的命运沉浮;
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一个关于收藏背后的感人经历,一个关于收藏家和一个民族历史相约的过程——
对于传统苗族服饰的采集、收藏,我从好奇、玩赏入门,历经30多年的熏染,最终感悟到这正是自己做人一世的责任和使命之所在。因为,苗族传统服饰,是经5000年独特历史所铸造的人类文化杰作。我有幸将其精华最大限度的集于一处,展示给社会,并传之予后人,从中我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和快乐。
—— 曾 宪 阳
曾宪阳先生个人简介:
著名的收藏家——(举办过多次藏品展览)
著名的苗学研究者——(出版过大量的民族画册专集)
著名的摄影家——30多年来的记者生涯,拍摄了大量的摄影图片
著名的出版人——出版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画册
央视“东方之子”的报导人物
央视《走遍中国》、《生活》、《魅力贵州》、《中华民族》栏目专题报导人物
《中国民族》杂志中英文版专访人物
省台《贵州人》栏目专访人物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藏品展览
从事过大量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海外展览的受邀者
曾宪阳先生的收藏和贡献:“中国服饰收藏第一人”
曾宪阳先生是一位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早年曾在贵州省教育厅等单位任职,1977年后从事专业摄影记者及美术编辑工作,1978年开始涉足收藏,就此沉醉其中,并为之倾其所有,奉献一生。成为“贵州收藏第一人”。对于曾宪阳先生而言,收藏品既是身外之物,又不是身外之物,它们早已化作一缕幽魂,融入他的骨髓,浸入他的血脉,成为他宝贵生命中的一部分。
五千年的文化如此厚重,他坚韧的双手在不停地收集、整理、拍摄、研究。曾宪阳先生近30年来收藏了种类繁多的贵州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由于其藏品的丰富珍贵,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展览过,在北京也曾进行过多次展览。由于曾先生开始收藏的时间比较早(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且他是带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探索的态度致力于其间的研究,使得他的收藏渐渐自成体系,如今已成为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素材和资料。收藏生涯也成就了曾先生成为贵州致力于收藏民族民间艺术珍品和保护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第一人的使命,使他的藏品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中锁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月亮山蜡染“牯脏衣”极为罕见。在发现这一珍品之后的三年中他一直没有对外人提起过,而是默默地、无声地搜集这些珍稀的藏品,并对其服饰上的符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破译。通过对自己藏品的研究探究,曾宪阳先生提出了很多以前服饰研究所未发现过的新论点。可以说,他的服饰藏品不仅仅具有珍藏价值,更有文化学人类学者进行研究所需的实物依据,同时还是一份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回顾曾宪阳先生的收藏经历,正是他发现浸润着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贵州苗族传统服饰,流溢着的那种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让他动心。他从中看到,这些服饰不仅手工制作技艺登峰造极,更为精妙的是这些苗装中的图案纹饰储存着苗族族源传说、信仰理念、宗教崇拜、生活憧憬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也使他惊叹:与汉族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苗族,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之后,为人类服饰文化创造了惊人的辉煌,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最可贵的是,曾宪阳先生远比别人更早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随着苗族农村经济及交通状况的改善,遭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冲击,深山古寨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已不复存在。在商品功利的诱惑下,乡野里苗家男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发生了改变,他们面对前来搜集古苗装的商人和收藏者开出的“高价”,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将世代祖传下来的苗绣、苗装及其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用品卖出去…… 目睹此情此景,曾宪阳先生十分痛心。他很清楚这些苗族服饰艺术珍品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记录着苗族历史的“碎片”收集起来,拼接成一部连贯的历史图卷。
于是,在这样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曾宪阳开始了其搜集、收藏古苗装和苗族民间艺术品的生涯!
收藏过程中,曾宪阳先生给自己的收藏定位:只搜集解放以前的苗族传统服饰,要具有“不可复制性”。他看重的是凝结在衣饰上的苗族人的精神与文化。
曾宪阳先生认为,由于没有文字作为载体,这些少数民族服饰上的纹饰,更加直接真实地传达出了远古的信息,传达出了这些民族关于祖先起源的历程。他决定去研究和破译这些远古的文化符码,如今他正在编写一本《破译苗疆无字符号》的画册,以期为人类的文化渊源和发展揭示一些被时间长河模糊掉的真相。
曾宪阳先生在收藏中还发现,苗族服饰中大量的图案、符号与汉族文化史上的图腾、符号惊人的相似,有的简直一模一样,然而刺绣的作者都是不认识汉字的苗族妇女。他进一步研究发现,苗族同胞的服饰刺绣其实记录了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并通过这种方式传承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他的发现深刻影响了很多虽从事苗族服饰研究多年却一直无缘最实际的“服饰田野调查”的学者,从而改变了学术界对苗族历史和文化的一些“推论”,还回了苗族文化本来的真实面目!在探究苗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流变的关系上,曾宪阳先生更是以其收藏的服饰为依据,提出了很多石破天惊的论点,对促使苗学这门“国际显学”的科学性真实性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实物依据!
曾宪阳先生藏品的价值:“苗族服饰中的极品”、“贵州苗族服饰文化旅游的代名词”
曾宪阳先生的藏品如今已有几千余件。它们大多是制作于民国时期或晚清的作品,其中,尤以贵州施洞型破线绣和月亮山型蜡染“牯脏衣”最具代表性。这些传统苗绣和苗装在总体品质和规模上,堪称当今中国收藏此类藏品中的第一。
2000年,其藏品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云南大学和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昆明联合举办的《中国苗族服饰精品展》提供全部展品。展览会上,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人类学者、博物馆界专家,以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些苗族传统服饰叹为观止,尤其惊讶于其中蕴含着的远古文化信息。其藏品中的贵州月亮山古苗装,其具象、直观的“史书”功能成为中外专家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此外,还举办了“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苗族古装曾宪阳先生收藏精品展”等国内外知名展览。2003年开始,《中国民族》杂志中英文版用大幅篇幅报道曾先生藏品,更是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刊有曾先生收藏品及其介绍文章的英文版《中国民族》杂志在云南昆明、丽江,北京外文书店均销售一空。随后,曾宪阳的名字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苗族服饰的代名词!很多外国学者、苗学研究专家、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少数民族文化爱好者纷纷对曾先生的收藏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人到贵州来,都把能够目睹曾先生藏品视为为荣幸!
“我研究了40年的剌绣,直到今天才看见绣中极品,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悲哀。”日本剌绣研究所的望月真理女士跪拜在古苗装前,久久不愿起来。
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christorhe comentale博士激情赞誉:“这些藏品在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也是少见的。”他把古苗装上的意象图案与欧洲中世纪宗教名画的社会意义相提并论。
“您对苗族文化的激情与热爱令人敬佩,感谢您对苗族文化保护及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出色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女士在赠言中说。
曾宪阳先生的研究成就:“还苗族历史文化一个最真实的面目。”
曾宪阳先生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收藏上,还突出体现在他的研究和研究发现,他出版过大量的相关画册和书籍。
其出版的主要画册专著有:
《中国苗族风情》(外文出版社,1989)、
《黔境古风》(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苗装》(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