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汉墓群,残破木牍片留下悬疑
1971年,安顺宁谷公社(现西秀区宁谷镇)大寨大队的农民在兴修水利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坍毁的石墓。后经考古专家发掘研究发现,这一带有大量古汉墓。
宁谷汉墓群自被发现后,先后经过考古专家数次发掘,发掘出土的汉代文物有乳钉几何纹方砖、大泉五十等圆形方孔小钱;金器、铜器、铁器、陶器、木器等生产、生活军事用器数百件。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冬天,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原安顺地区博物馆和安顺市文管所组成的联合调查及发掘组来到宁谷镇,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参加此次考古工作的有安顺文馆所的郭秉红、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刘恩元先生。
此次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在宁谷镇龙泉寺汉代遗址处,发掘出了数十件“长乐未央”和“云纹”瓦当数十片。最后,在发掘区第六个文化堆积层,也就是在堆积层的最深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木牍。该木牍长15厘米,宽5.2厘米,厚0.5厘米,木牍上书有13个汉隶文字。由于木牍上部及右边已腐朽残缺,牍片上的文字长时间经土蚀水腐,笔划不清,字迹难辨。
由于一时辨认不清木牍上面的字迹,为了保存资料,郭秉红与刘恩元认真对木牍进行整理后,便拍照、绘图为该木牍建立了档案。
随后,这块被称为贵州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片木牍的文物被收藏于省博物馆。目前,由于出土年久,氧化发黑,上面的13个字更加无法辨认。
目前,宁谷汉墓群已正式发掘的汉墓有32座,经普查确定为汉墓的有120余座,估计是汉墓的有千余座。并且,还发现了9万平方米建筑遗址和5000平方米的砖瓦窑。
这些遗迹证明,在两千年前的汉代,这片土地居住了相当规模的人群。
木牍文字破译,为牂牁郡府在宁谷找到证据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宁谷汉墓群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07年12月20日,安顺市在贵阳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文史专家近年来对宁谷汉墓群的最新研究成果。会上,安顺市委常、市委宣传部部长颜学丽向媒体宣布:汉朝设立的贵州第一个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牂牁郡郡府所在地就在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几位文史专家就媒体记者关于牂牁郡的影响力以及与夜郎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专家认为牂牁郡府就在宁谷镇的证据大体是:据《华阳国志》所载,当时的牂牁郡只有两万户人家,约10万人口,像宁谷当时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就是郡城的规模。此外,在宁谷发现的汉代遗址,规模大、规格高、范围广,汉文化气息浓厚,是贵州古代最早和最大的汉遗址等等。
虽说大量出土文物均能证明宁谷镇就是2000多年前牂牁郡府所在地,但一直没有一个直接的证据。能否找到这一证据,原安顺电视台编导、长期从事夜郎文化研究的林明璋于今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这一工作。
1996年冬在宁谷汉墓群中出土的那片木牍首先引起了林明璋的关注。
据了解,木牍为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古亦称木简,是用毛笔沾墨写在其上的长形木片。
虽说原件更难以分辨木牍上的13个字,但所幸有当初郭秉红、刘恩元拍的照片。也正是在这张珍贵照片中,林明璋找到了牂牁郡的蛛丝马迹。
对照照片,林明璋首先查对清楚木牍上多条木纹走向,同时排除被水浸黑并非与字线相关的晕影,领会书写者运笔走势之意,又用玻璃纸放在照片上,对上面的字形反复用白描手法进行度量摹描,后又借助古今文字对比。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后,除木牍左侧的一个字实在无法辨清外,林明璋终于辨认出了上面的12个字,最上面的两个字为“乂郡”,下面是信的内容:
(上)乂郡 (下)牂牁郡:信自冤辞,×考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