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熔岩区”今日“卢浮宫”,贵州省毕节地区以08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5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66亿元的工作成绩迎接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的到来。毕节试验区的成功为世界熔岩地区成功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示范模板。
毕节试验区成功决绝熔岩环境贫困问题
世界岩溶地貌分布在40个国家,世界上有10亿人口生活在岩溶地区,中国岩溶面积就有3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这么广大的地区,然而,在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竟没有谁研究出解决岩溶特殊环境发展的有效办法。
位于云贵高原腹部的毕节地区喀斯特发育极为典型。全区河谷深切、耕地破碎、植被稀少,人口压力极大,人民穷困程度很深(试验区建立前的1987年,全区8个县中有5个国定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比例高达69%;全区农民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184元;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18人;垦殖指数高达62.7%)。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4.9%。
20年前为了彻底抛掉容颜地貌赤贫区的帽子。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的带领下毕节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试验区毕节试验区。
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京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进行座谈,介绍毕节的情况及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等支持推动毕节的改革试验与发展。此后,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党派派出了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徐采栋为组长的专家组深入毕节地区,进行了长达13天的实地考察,并向国务院作了汇报,促成了毕节试验区于
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由各民主党派组建的北京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毕节地委、行署明确提出试验区的工作思路是:“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启动商品经济,促进全面发展;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