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杜鹃
2013年10月,贵州百里杜鹃景区正式成为继黄果树和龙宫之后,贵州省第三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躲在深山无人识到如今晋升5A梯队,百里杜鹃仿佛经历了破茧成蝶的一系列蜕变。
藏在深山人未识
在贵州黔西、大方两县的交界处,有一处绵延50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的天然杜鹃林带,“百里杜鹃”由此而得名。
百里杜鹃属贵州西北部次生地带性植被中保存最好的一部分,查明景区有马缨、树型、大白花等60余个品种,占世界5个亚属中的全部,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杜鹃花园。
据百里杜鹃科研所技术人员黄家涌回忆,这片杜鹃林带于1983年被发现的时候,他正好退伍回到家乡,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他决定安定下来,好好研究一下杜鹃花海。但让他深感痛心的是,当时村民们并没有保护意识,从乱砍滥伐到放火烧山,从建厂挖煤到土法炼硫,大量的杜鹃花林遭到破坏,甚至死亡。眼看着这片林就这样减少了三分之一,他曾数次写信向上级领导和部门反映情况。
2001年,百里杜鹃终于引起了时任毕节地委书记朱生亮的重视,当即就签署了“查处普底乡的非法煤窑和破坏杜鹃花行为”的意见。同年年底,毕节地区成立了副县级的百里杜鹃保护处。
然而,此举并没有彻底解决杜鹃花区权属分离的问题。由于景区分属黔西、大方两县,在保护和开发上,意见难以统一,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滞后,对外宣传营销和经营管理服务缺乏统筹规划,旅游发展步伐缓慢。用黄家涌的话来说,就是“花开热闹一阵,花谢又恢复冷清”。
2007年7月,原毕节地委、行署通过多次调研,决定将涉及花区资源的部分区域单独划出,作为毕节试验区的“试验田”,成立百里杜鹃党工委和管委会。于是,一个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奋斗目标,既管景区又管社会,“跨县组合、封闭运行”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在毕节这个国家级试验区开始了探索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