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鹃花区一角
2014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自驾游车辆停满了停车场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地跨大方、黔西两县涉及杜鹃花的部分乡镇及村组单独划出实行统一保护和开发,组建了百里杜鹃党的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探索实践“管景区与管社会相统一”的管理机制。至此,百里杜鹃正式成为毕节试验区的“试验田”,开启了一场体制机制创新的“百里杜鹃试验”。
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百里杜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阶段性跨越,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0.6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8亿元,农民人均旅游年收入从2007年180元增长到2013年3200元,核心景区农民人均旅游年收入上万元,走出了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成为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一个样板。
要想富,先修路。2007年以前,百里杜鹃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公路里程仅279公里,且年久失修,只有19公里油路,行政村通公路率65%、通油路率10.71%,好路率仅15%。道路差,出行不便,严重制约了百里杜鹃的经济发展,2007年百里杜鹃游客年进入量仅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0.62亿元,农民旅游纯收入180元。
“几年来,我们累计投入了新建和改造旅游主干道146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95公里,旅游步道50余公里,闭合观光车道34公里,全面提升了百里杜鹃的旅游通达能力。”百里杜鹃党工委书记黄家耀说。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家乐的蓬勃发展。一到周末,百里杜鹃景区内常常出现农家乐一桌难求的局面。2008年,百里杜鹃普底乡永兴村村民黄家玉开了百里杜鹃的第一家农家乐——“朵朵佳农家乐”。六年时间,“朵朵佳农家乐”已经有了五家分店,“今年游客最多的一天,陆陆续续来了50多桌客人,十几个小工都忙不过来。”提及现在的收入,黄家玉毫不避讳,“一年100多万的纯收入是有的!”
“为了鼓励当地老百姓创业致富,我们对农家乐采取税收减免,每增加一个床位、餐位就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百里杜鹃旅游局局长罗冠宇告诉记者,截止到目前,百里杜鹃景区内农家乐已经发展到327家,有餐位8770个,单日可容纳6958居住。
清明节当天,百里杜鹃景区爆棚,“挤”不进农家乐的游客则选择到一些普通的餐馆就餐,家住百里杜鹃鹏程管理区庙脚村的郭庆梅仅靠炒饭,一天就挣了10000多元钱。
“游客来了,得让人家吃好喝好玩好,只有服务水平提高了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度假、观光、旅游、住宿。”百里杜鹃旅游局的同志说。据介绍,为了帮助经营农家乐的老百姓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做好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的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百里杜鹃旅游局每年都会从外地请老师到景区,为农家乐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截至目前,百里杜鹃已累计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54期,培训人员5400余人。(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