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现场
贵州旅游在线讯 11月14日上午,在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后,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走进毕节试验区”大型采访团,当即出发前往进行毕节进行实地采访,亲身感受试验区设立3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30多位电视、图片、文字、新媒体记者顶风冒雨、不畏严寒,首先深入黔西县乡村的田间地头,实录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大见成效情况。
刺梨满枝
干井村刺梨产业红火
据介绍,黔西县永燊乡干井村属一类贫困村,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0亩,人均耕地0.6亩,人均林地0.5亩,森林覆盖率48%。有5个村民组397户1440人,劳动力680人,其中贫困户102户433人,贫困发生率达30%。近年来,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育产业、建设美丽新农村,特别是大力发展刺梨种植,开展刺梨赏花、刺梨采摘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在试验区强力推进退耕还林、产业调整的新形势下,干井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刺梨种植,争取退耕还林以奖代补指标,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四位一体”经营管理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组织统一规范管理,引进贵州绿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金刺维)订单收购,保底价每斤不低于1元。2015年和2016年冬季,全村125户种植刺梨960亩。每亩财政3年补助1200元,全村农户活补助资金115.2万元,户均纯收入9216元;在刺梨林中套种黄豆等矮杆作物,每亩收获黄豆400斤1200元,2项收入2400元;刺梨种植3年挂果后每亩收刺梨550斤以上,盛产期达2000斤至3000斤左右,按保底价每斤不低于1元,加上黄豆收入1200元,每亩收入可达3200元至4200元左右,刺梨种植已初见成效。2017年秋收获鲜果2万余斤,今年收获5万余斤,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群众种得出、销得出、得实惠。干井村还种植550亩中药材丹参、脆红李、梨子、枇杷等。至2017年全村实现100户贫困户脱贫,剩2户由民政兜底,实现了整村脱贫。
刺梨种植使干井村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美、生态更好,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48%,在开展春夏赏花、秋季摘果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农家乐餐饮业的同时,又引进贵州宣慰洞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进行皮家河乡村旅游开发;引进贵州恒沣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4亿元,在干井建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将带动1000亩牧草种植和200养殖户发展畜牧业,多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食用菌种植
沙坝村强生态见成效
黔西县花溪乡乡沙坝村曾是黔西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面积8.5平方公里,现有485户1828人。过去因开荒种地、乱砍乱伐到处成为光头山,30年来坚持生态修复、退耕还林,累计封山育林5000亩,退耕还林1500亩,现有林地面积10264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设立毕节试验区初的20%, 2002年开始退耕还林时的37.7%,到目前的80.5%%。在生态变美的同时,群众也走上了致富路。
沙坝村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按照“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建成以猕猴桃为主的千亩经果林种植示范基地,发展丑橘、美国苹果等特色精品水果种植,和生态养蜂、养猪牛,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在退耕还林中,农户在25度以上的坡地种上果树,把较好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公司经营管理,种植精品水果,农户可到合作社务工,学果树栽培技术。由于果树越来越多,生态植被良好,果树花、野花品种多、花期长,又开辟了发展生态养蜂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底,沙坝村与安作、钟山三个村成为黔西县第一批发展生态养蜂户, 2018年养蜂业为40多贫困户创收10余万元。全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实现人均年收入6992元。2017年底,全村113户贫困户已脱贫107户475人,贫困发生率为1.148%,与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沙坝村在发展养殖的同时,继续种植辣椒300亩、南瓜100亩,引导外出务工495人,包括脱贫户外出务工150人,进一步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在村支部和合作社的带领下,30多名群众在公司经果林种植基地务工,年人均收入逾2万元,巩固18户的脱贫成果。
沙坝村是花溪乡以前强生态促脱贫的典型,花溪乡是毕节试验区实施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样本。自2002年以来,花溪乡实施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面积达29000亩,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9.6%、2002年38.5%,到目前的81.3%。
为脆红李剪枝
绿化乡石漠化治理脱贫
绿化乡是黔西县典型的石漠化地区,过去靠种玉米吃饭,连温饱也解决不了。石桐社区群众的顺口溜 称:“一半山石一半土,一个旮旯栽一株。风里雨里刨包谷,年年到头白辛苦。”
近年来,黔西县坚持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培育三措并举,整合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在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同时,重点培育以李子、猕猴桃等为主的绿色产业。绿化乡为了治理石漠化、增加农民收入,紧紧围绕“管好天然林、发展人工林、培育经济林”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2015年冬,石桐社区石板井组62户农户在石旮旯里种下了800亩脆红李,是由四川引进的新品种,外皮紫色、脆甜可口、水分多,去年开始挂果,今年亩产增至1200斤左右,盛产期产量超过3000斤,产值是种植玉米的20倍。在绿色产业经济示范效应带动下,今年又连片种植脆红李2万亩,而且农户不愁销售。他们都用手机微信,通过电商渠道走货,方便、快捷、价好,批发价每斤10元,一般农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确是过去的荒山石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当脆红李成熟季节,石桐社区石板井漫山遍野的脆红李挂满枝头,姹紫嫣红、引人垂涎,省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在果园里挑选采摘。在采访现场,种植户陈阿姨拿出手机要我扫码,说是明年果子熟了就通知我们去采摘,自己开车1小时就到,也可以坐大巴车到黔西县城,在大转盘转乘3块钱的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