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毕节紧锣密鼓力促旅游长足发展

  毕节旅游业发展将有大动作:

  到2020年,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

  力争将金沙县、织金县、黔西县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每个县(区)至少新增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2个精品民宿示范点。

  全市10个乡村旅游区(点)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级以上旅游村寨(含标准级)达30家以上,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户达200家以上,标准级乡村旅游客栈(含标准级)达100家以上;

  新增精品客栈、民宿等客房3300间以上,新增乡村旅游住宿床位数5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5%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0万人以上。

  主要任务: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编制(修订)市、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注重与乡村振兴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强化规划落地实施。按照乡村旅游“七个一工程”(一个游客服务点〈中心〉、一个 生态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条特色游览步道、一套完整的标识标牌、一个特色旅游商品、一批旅游扶贫经营户)标准,因地、因时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型、民族村寨型、休闲观光型、田园综合型、特色商品型、文化创意型、康养基地型等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品牌,分步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优化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加快带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脱贫。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按照“政府统筹、多元投入、部门共建、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涉农涉旅项目、资金的统筹力度,保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乡村景观,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

  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布局,深化乡镇、建制村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标准,鼓励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

  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通城区与游客相对聚集乡村旅游区之间的乡村旅游公交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加强乡村旅游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停车、环卫、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体育局、市水务局、毕节供电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厕所建设、改造和设计,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如厕公益宣传活动。推动建立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在有条件、游客数量较大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导览解说、信息咨询、安全救援、志愿服务等服务体系,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商品购物、文化展演、民俗体验等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

  加快乡村旅游医疗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涉旅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升重点乡村旅游区(点)、乡村旅游集聚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网上预订、支付、交流等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精神文明办团市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引导农家乐转型升级。

  加大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依托各地特色的农、文、产、居、境等乡村要素,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加大与各类社会主体合作力度,共同开发乡村度假类、避暑养生类、休闲运动类、健康养老类等新产品,积极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户外运动基地等新业态,重点开发一批特色村寨、民宿客栈、田园综合体、农事乐园、森林人家、山地运动、摄影基地等新项目,切实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产品组合结构,推进农家乐品牌化发展。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支持发展乡村避暑度假新业态。

  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抢抓成贵高铁开通等重大机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理念,引导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上档次的以避暑消夏为主的度假民宿项目。

  根据“抓点做样、示范带动、全域铺开”的工作思路,由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运作在点旅游景区周边建设一批精品示范民宿和主题客栈,引领全市民宿、客栈、乡村旅舍等乡村旅游非标准化住宿产品提质升级发展。同时,各县(自治县、区)要积极发展城镇避暑度假住宿接待设施,积极培育避暑度假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优化和业态创新。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鼓励创建乡村旅游A级旅游景区。

  鼓励各地依托区位优势、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以我市进入全省《提升和新推出乡村旅游村(点)名单》的171个乡村旅游村(点)为重点,引导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和专业村农业园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以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为契机,创建一批旅游特色名镇和旅游休闲度假区类型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到2020年,力争全市乡村旅游类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10个。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7.着力丰富“国字号”乡村旅游品牌。

  按照有品位、有品质、有品牌的要求,鼓励乡村旅游区(点)积极主动申报创建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现代农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品牌。

  支持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相对较好的金沙、织金、黔西等县区积极申报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鼓励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宗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8.对照“省标”完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

  深入实施《贵州省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和《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服务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贵州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积极培育创建一批旅游村寨、精品客栈和民宿、星级农家乐等品牌。

  到2020年,力争创评甲级乡村旅游村寨10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5家、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8家。从2021年起,通过标准化提升、品牌化创建,力争全市旅游村寨、经营户、客栈等全部达标,使全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产品业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9.统筹整合全市旅游宣传资源。

  把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品牌宣传的重要内容,引导全市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和平台资源向乡村旅游品牌推广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中介服务,支持建设专业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网站,形成宣传推广的合力。

   鼓励制作乡村旅游宣传品,加强对全市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品牌的宣传。统筹整合各地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展等乡风民俗和节会活动,鼓励培育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品牌。

  (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民宗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联、市各新闻单位,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0.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方式。

  “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旅游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等,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市场营销工作。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村寨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旅游,利用新媒体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在线宣传和销售。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城市的后花园”“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的活动中心”。

  (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各新闻单位,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1.多管齐下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推广实施省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餐饮、住宿、卫生、购物等环节行业部门指导服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品质。鼓励各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就地就近参加培训,把农民培训与发展产业、传承文化等结合起来,重点开展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乡土文化讲解、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乐器演奏、刺绣、蜡染、石雕、银饰制作、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文化旅游商品制作、电子商务等特色实用技能培训。

  引导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社等自助互助组织,制订《乡村旅游诚信经营公约》,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和动态管理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市民宗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民政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2.完善联合监管机制维护行业秩序。

  探索建立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协调综合监管工作长效机制,通过主动上门普法宣传服务、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等方式强化综合监管,努力打造满意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安全综合监管,将乡村旅游安全纳入地方综合治理体系,定期不定期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食品卫生、餐饮服务、消防安全等开展监督检查,努力打造安全乡村旅游。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3.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体验。

  大力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鼓励各县(自治县、区)和旅游企业开发智慧乡村旅游项目,建立智慧乡村旅游平台,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智能化。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延伸,重点乡村旅游区(示范点)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推动知名线上旅行商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乡村旅游展示、体验平台,建设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完善导游、导航、导厕、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商务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4.探索乡村多渠道旅游成果分享机制。

  全面推广田园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民变员工的旅游“三变”模式,鼓励和引导贫困镇、村和贫困群众利用土地、林地、房屋以及农村集体资产等资源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分享经营收益。

  支持旅游企业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增加劳务收入。鼓励和引导景区景点周边群众直接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娱乐项目,出售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出租房屋、土地等资产,获得经营收入。因地制宜借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七种路径”,切实从政策上引导乡村旅游主体向创业、就业、企业化方向转变。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5.创新乡村旅游扶贫利益联接和结对帮扶模式。

  优化完善乡村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机制,积极推广全省乡村旅游利益联接“九种渠道”扶贫模式,不断探索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脱贫增收的新机制与新方式。

 积极争取“万企万村”结对帮扶项目向我市倾斜,积极对接对口帮扶城市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 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组织和引导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返乡农民工等投身旅游扶贫开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6.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商品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加大“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和各类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临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乡村旅游商品销售专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商品电商,借助“黔货出山”平台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商品销售,完善“游客入毕”消费乡村旅游商品激励机制,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占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让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重要门路。到2020年,乡村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乡村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达到20%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毕节高速公路管理处,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如今的毕节正以独特的优势吸引八方来客,全市旅游发展纵深推进、横向融合、活力迸发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9-11-1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