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爆棚
8天加长版的“黄金周”,考验着各地的交通负荷和景区容量。
10月2日,65岁的老人陈梅贵,第一次来到北京,也是第一次到故宫参观。拥挤的人群差点让她“窒息”。“人和人之间没有一点儿缝隙,广播里不停播放着寻人启事。”她说。
这一天,故宫博物院接待游客量超过18万人次,再创历年接待游客最高值。建筑群落如长城、故宫等人文类景区,14平方米/人,才是“最佳游览空间”。
十一黄金周前,北京市假日办曾公布,故宫的最佳容量是每日5万人,最大容量是每日6万人。国庆前夕,故宫对外公布的限流数量是每日8万人。
故宫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为避免硬性停止售票导致现场混乱,故宫最终放开限流措施,继续敞开大门。
同样遭遇游客“爆棚”的还有华山。
10月2日傍晚,多位网民通过微博求救,称华山滞留大批游客,还因退票问题与景区发生冲突。
新华社报道称,华山景区管理部门虽提前启动应急预案应对客流高峰,却没有提前向游客发布“预警”。
前期预计不足的华山景区,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陷入“人海车溪”的状况,甚至出现游客滞留。
交通和景区承载能力有限,不限流与预警缺失,让十一黄金周更加“添堵”。
在西藏布达拉宫,景区管理处规定,从5月1日起至10月30日,游客须在游览前一天预订门票;每天参观人数限定在4000人次以内,规定每20分钟时间允许100人左右参观,宫内参观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
有专家表示,对于历史文物古迹,限制客流是必要的,不过公众长期形成的旅游误区以及经济利益驱使,都很难让景区有效限制客流,这些也是导致十一黄金周拥堵的因素。
恢复五一长假?
农妇陈梅贵希望一年中有更多可以出行的长假。对她来说,十一不是唯一的出行期,但却是最合适的。只有在这个假期,在私企工作的儿子才有时间陪她一起旅行。
对此次十一出现的高速拥堵,景点爆棚现象,陈梅贵认为应有更多的长假出行,“五一黄金周没取消,也许不会这么堵。”
刘思敏也认为,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拥堵与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密切相关,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就像大坝原来有两个孔,现在变成一个孔了,必然就会形成一个堰塞湖,只要有空就会喷薄而出,十一黄金周就是这个孔。”刘思敏说。
蔡继明的看法与刘思敏不同,他是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提议以带薪休假代替黄金周的“反黄派”学者。
10月3日,蔡继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他并未改变自己“取消黄金周”的态度。他坚持认为,黄金周是“被放假”。
他说,应该错开放假。2008年,中央政府之所以对黄金周制度作调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中秋、端午,也同时推行了带薪休假制度,减少集中放假,增加人们自由选择休假的时间,“这个改革的方向,我觉得应该坚持,不应该退回去。”
而此观点被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当场质疑,他认为其“理想依然很浪漫的,但现实的确很骨感”,“没有带薪休假,反而是五一长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