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门票大家谈
媒体评论员宋殿华:
为取得收益的最大化,景区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让大门票套着小门票,将一些小景点游离在大景区之外变相加价,额外增收观光车、索道车等单项费用,景区内的餐饮、住宿也搭顺风车跟着涨价,真可谓是层层设卡。使得看风景成为人们消费的奢侈品。
景区高价门票必须回归理性,要与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同步起来,不要层层设卡变相加价,否则一旦伤害了人们出游的积极性,就会成为少数人的景区,长远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居民出游意愿的培养是有害的,最终将导致我国旅游产业陷入困境。景区只有面向全国大众,真正改善内在品质,依托景区经济延伸产业服务才能实现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出旅游景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风景才会真正回归百姓。
山西某旅行社地接经理李金萍:
据我所知,旅游公司通常能从景区拿到的门票价是原价的7折左右,而旅游公司卖给游客的却是原价,景区票价定得越高,旅游公司的获利空间就越大,组团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为景区争取更多的客源,实现景区与旅游公司双赢的局面。最终使得景区涨价陷入盲目攀涨和跟风的恶性循环之中。
《武汉晨报》评论员丁寅:
我觉得,首先要把景区做个划分,一类是公益型景区,一类是市场型景区。公益型景区主要是历史景点和自然景点,这都是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属国民共有,投入完全由政府负担,其他资本不能进入,门票应该全免或超低价。至于欢乐谷、海洋世界这样的游乐场所,就是市场型景区,可完全由社会资本投资,票价根据市场制定即可。
至于有人担心 “政府钱不够”,那完全就是一些地方政府自己提出的伪命题,gdp增速个个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说缺钱真是难以置信。其实,缺的总是改善民生的钱,如果总抱着向民众要门票钱的思维,那有多少财政收入当然也是不够的。不妨把分给行政成本的钱拿点出来,投入到这些公共产品上,否则,我们该怎么看政府角色定位呢?
资深媒体评论员邓海建:
面对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纷纷进入“百元时代”,许多专家指出景区涨价除了有运营维护成本的现实,更反映出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等问题。
但我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治疗“门票依赖症”,而是地方部门有何资格将风景名胜奢侈化?优质景区作为稀缺资源具有天然垄断属性,因此,它起码是一种“准公共品”。如同再繁华的城市也当容有跳蚤市场与自行车道一样,看风景的权利也当是穷人的自由。阳光、空气、水、山川河流、人文景观,除了商业市场累积起来的“景点”,一切自然的赐予,当有公平的基本取向。眼下的问题是,各色景区究竟是地方的私家财富还是国民的公共资源?重点景区的门票是不是只要经过地方的听证程序就能“合法”飙涨?
玩不起的风景伤不起的心。面对高价门票,需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审计、整治的理由与决心。
台旅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杨瑞宗:
在台湾,公营景区基本上是不收门票的,民营景区则还是要收门票的。公营景区本身是由政府部门编制预算来支撑。另外,公营景区会把一些设施,如景区里面的餐厅,委托给一些民间企业经营,从中间获取一些利润。私营的景区也会有一些配套措施,它会从餐饮,或者景区里面做一些游戏活动来盈利,比如大鹏湾就可以通过香蕉船、坐飞行伞、滑翔椅等等贴补一些门票的收入。台湾景区的经营不是单一的门票收入支撑景区的盈利,而是多方面的收入,多方面的利益来支持整个景区的。
内地景区的门票比较贵,那么台湾对内地居民来讲,就有了一个旅游的优势,至少你到台湾去旅游,很多门票都可以省下来。就算要门票,台湾的门票价格也是非常合理的。管理部门对景区的门票也有非常严格的控管,如果它有不合理的涨价或者不合理的价格,也会主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