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机场的准点率在世界垫底?!看到这则调查的乘客大概都会觉得这个调查结果可信。毕竟,“空中飞人”十有八九都遇到过航班延误,尤其是今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乘客更经常遭遇航班动辄延误几小时的“噩梦”,而现在发展到连一些非一线城市的机场也时常遇到航班延误了。“不延误才不正常呢!”这已然成为了中国民航业的困局。
对于航班延误的原因,估计现在不需要航空公司和机场广播,几乎所有乘客都能数出原因,比如“天气原因、航空管制、机械故障、飞机调配”等等,而这些延误原因,乘客通常是从机场工作人员的通知中获知,更具体的原因乘客则得不到更详尽的解释,真实情况究竟是否和所宣布的一样,也不得而知。
据了解,诸如天气原因、航空管制、军事演习等这几项航班延误原因通常由空管部门发布,都属于“不可抗力”,但如果是机械故障和飞机调配原因,责任则在航空公司。随着延误的增多,飞机延误的理由可谓越来越多,越来越“奇葩”,比如“机长病了”、“等待餐食上机”等也成为了拿来解释延误的原因。面对这些解释,大多数乘客能做的也只有等待。
差异:延误标准与乘客感受严重不符
中国民航企业管理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员邱连中在一篇专栏中表示,航班延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将延误视作正常。“近年来,中国民航对治理航班延误应当说是越来越重视,但成效甚微。其中原因之一是民航局制定的航班正常率标准不够客观和透明,与乘客的实际感受渐行渐远。”
据了解,国际上通行的航班延误标准是机票上注明的起飞和到达时间,只要飞机的实际到达时间(即开舱门时间)超出机票的到达时间容许的误差之外,就算延误。这种算法,是比较符合乘客的感受。
在中国,2012年下半年中国民航制定的航班正常率则有两个标准,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即为正常航班:一是在计划关舱门时间后在规定的机场地面滑行时间(一般是30分钟)之内起飞,且不发生返航、备降等不正常情况;二是不晚于计划开舱门时间后10分钟落地。而这还不算乘客下飞机、接驳摆渡车等时间。
无论从哪一条标准来看,与国际通用的规则相比,若再加上之前因不可抗力因素乘客在候机室等待的时间,乘客感受与“账面上”航空公司所列出的延误时间严重不符。而更普遍的事实是,对乘客来说,经常在飞机关闭舱门后才得知飞机延误而必须坐在飞机上干等。若根据相关规定,国内航线航班延误时间是以关闭舱门时间为准,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下,无论等多久都不算延误,也不可能再获得赔偿。这情况下乘客相当无奈,还很有可能爆发一些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