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内旅游景区重大舆情事件的发生原因)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服务业。以游客为中心,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应该是每个景区最基本的素质。但在实际情况中,游客却成为引爆舆情危机的推手。因此,解决好游客问题,围绕游客做预警、预案,以游客为中心进行舆情应对和引导,并转变舆情应对思维,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才能预防危机,或化危为机。
(四)旅游景区舆情危机呈现高热度、高参与度、重大性的特点
高热度和高参与度主要体现在,其一,一旦发生舆情危机,媒体都是一窝蜂的进行报道,网民则跟风式的讨伐和责难。其二,由于舆情事件一般发生在节假日期间,网民要么“宅”在室内,上网追踪参与,要么通过移动终端直播或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时间与技术的释放,让大家都能参与到事件中来。其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人都有能力、有财力出门旅游,使得网民与舆情事件的关联度大大加强,或为直接利益相关者,或为间接利益相关者。同时,相同的舆情危机事件还能唤起某些旅行者的类似经历的记忆,并成为事件深度参与者。其四,由于旅游景区舆情事件发生的规律性,媒体和网民已很有默契的达成共识,每到节假日前夕,媒体开始预热报道;节假日中,媒体跟踪报道,并随时发现旅游景区的相关“重大事件”,吸引网民关注和点击。这种舆论认定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地域范围必有“重大事件”发生的“共识”效应也是高热度高参与度的原因之一。
(2013年热度前五的主要舆情事件)
(五)舆情危机应对乏力,态度不端正、技巧单一、透明度不够等为主因
国内旅游景区舆情危机发生后,应对较为成功的不多。或态度不端正。如北京游客桂林古东瀑布遭围殴事件,桂林市旅游局强行自我辩解,回应称因事件发生在景区检票口外,“景区无责管不了”,推卸责任是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反映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舆情意识淡薄。或发言失当。如黄山禁售泡面事件中,景区管委会综治办表示,禁止售卖泡面系基于风景区环境保护的考虑,此言论短时间内引发“次生危机”,景区2006年曾打出“保护环境”的旗号,承诺的改善措施迄今尚未实行随即被网民扒出。或漠视网民和民众诉求。如厦门“鼓浪屿”野导游事件中,事件发生后,网民更加关注的是,政府部门要拿出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震慑住“野导”,让他们在鼓浪屿上消失,而当地相关部门只是发表声明称,违法人员是“野导”,对如何处置事件并没有给出声明具体措施,以至于让事件出现有关“野导”后续舆情,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对当地旅游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