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涨价 背后推手是地方政府?
那么景区价格上涨又是由谁作主呢?需要怎样的程序?
彭华说,景区调价总体在宏观的《价格法》约束下进行,但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旅游法》对门票价格也只有一个不能“擅自提高”,而没有明确规定。日前,本报记者向国家旅游局询问有关其对5A景区监管等问题,尚未得到回复。
目前,对景区价格调整有明确规定的条文当属发改委2007年1月29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这一文件,调价前2个月应向社会公布,同一门票价格上调频率不得低于3年,并对门票涨幅有明文限制。
彭华说,一般情况下,价格调整由景区主导,能否通过物价部门认可,就看如何操作。目前,景区提价要经过听证会、公众咨询,途径都是畅通的,约束也是肯定的,“但听证会到底能给景区多大影响就另当别论。”
彭华补充说,目前价格调整一般由地方组织评估,并不需要国家层面的监管和定价。因此,地方在评估中是否有为景区提价开绿灯的问题,就不好说了。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些地方靠门票为地方政府创造收入,让旅游景点成为了地方政府赚钱的工具。”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少林寺门票是政府在收,完全由政府定价,我们没有话事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地方状况越来越好,门票会逐步减免。”
因此,有声音质疑,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与景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往往更倾向于景区涨价。
“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现象。”彭华说,本来国有的景区,如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国家财政应负担景区的基本开支,但是,目前国家支付不了这部分费用,还有这些资源的权属很复杂,如大部分的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属于当地农村。所以,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类公园,都是属地管理。那么,景区要养着工作人员,要有保护和开发经费,这只能从门票收入中获得。因此,“也很难评价收费养景区的管理模式合理与否”。
彭华表示,既然景区与地方是绑在一起的,大部分地方倾向景区涨价是“肯定的”。“景区收入高了,政府收入也高了。”不过,彭华也强调,具体到不同旅游区就很难说都是政府和景区捆绑的,目前政府领导的认识水平、环境意识、生态意识都在提升。
然而,旅游收入占当地政府GDP比重上升的趋势已显现。
记者随机选择了门票上涨幅度较大的大同市云冈石窟、湖北省恩施州神龙溪纤夫文化旅游区以及凤凰古城等8大景区,查询景区所在地的政府统计公报发现,2011年~2013年,当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持续增加,2013年凤凰古城所在的湘西州这一比例达34.59%,较2011年增加了13.1个百分点,恩施州、大同这一比重也在增长,2013年分别达到26.70%、20.71%。
民众:景区应回归公共属性
专家:财政不补贴很难实施
在景区“涨”声中,游客直言“玩不起”,有不少民众呼吁景区回归公共资源属性,应售低价门票或免收门票。
在王毅刚看来,虽然景区具有公共资源属性,但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旅游风景区均承担着包括当地就业、养老、景区维护等综合功能,由于国家财政短期很难拨出巨资来补贴这些费用,“风景区门票免费或大面积推行较低的价格在中国中、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免门票要看当地的具体情况。” 彭华说,如果政府能帮助景区解决开发、保护与管理经费问题,景区的工作人员享受财政工资,把它纳入到财政预算,那完全可以。
他说,现在问题是看政府的财力和决策理念,“假如有长远的打算,那可以放开门票,通过旅游消费带动来实现财政方面的更大收入,可能采取不收费或者低收费。”一些地方,如杭州西湖前几年就开始采取免票措施,据说杭州因此而收到更多的旅游消费收入和企业收入,由此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财政并不宽裕,拿不出这笔钱,回归公共属性短期内很难实施。”
对于景区未来健康发展,彭华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财政解决景区建设保护和管理费用,解决乡村发展和农民安置问题,如此一来,特别是国有景区慢慢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如果景区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它不得不采取市场经济的方式,把它作为一种商品来处理,这个时候我们说的一系列问题都可能要继续面对。”
王毅刚则认为,一是政企分离,政府做政府的事情,景区经营主体做好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综合开发,提供多样性的产品,摆脱门票经济,力争景区收入多元化;三是打开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缓解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发展缓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