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夸张像原是贵州塑
作者系贵州省雕塑院院长李钢;莫言:这个雕塑家很了解我
上海雕塑展上展出的莫言头像
泥塑小样与莫言照片对比
今年10月中旬,知名作家莫言的头像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路雕塑展,因其只是一个大脑袋的造型,不少游客惊呼“神情憨态可掬,萌萌哒”;也有网友认为头像过分夸张。昨日,记者采访该雕塑的作者——贵州省雕塑院院长李钢,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谈起创作初衷,46岁的李钢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由莫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是他大学时看过最感动的电影之一。后来他也读过一些莫言的文学作品,但一直不知道莫言长什么样。2012年10月,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后,他才看到莫言的照片。
“莫言就像一颗土豆,带着泥土味道和智慧,从土里长出来。”李钢说,莫言在他看来很憋气却很中国。随后,李钢开始准备雕塑,希望将莫言的特点展现出来,但在做泥塑小样时,却因莫言的形象太有特点和雕塑感,一开始无从下手。
李钢回忆,到了真正创作时,他将莫言的长相外形全部忘掉,心中只留下莫言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憋闷、压抑、含蓄及浓缩的土地智慧。“神态压抑,嘴腮憋着气,眼睛躲在厚厚的眼帘里,静默地观察着世道人心。”李钢称,他塑造的“莫言像”就是想表达这些内涵。
泥塑小样完成后,李钢去了山东高密参观莫言旧居,并实地探访红高粱地,决定用红高粱作为雕塑原料。随后,他将50公斤红高粱从高密空运到贵州。3个月后,高1米、宽1米、厚0.8米,重约50公斤的莫言头像雕塑正式完工,该头像全由红高粱粒粘合而成,还添加了一把莫言旧居后院的土。
“2013年初,莫言看到我雕塑的照片后,笑了半天说:‘这个雕塑家很了解我’。”李钢称,在2013年9月,这座头像雕塑就落户山东高密县莫言文学馆,没想到一年后再展出时会引起网友这么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