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手艺人在展览上画蜡染。(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充满魅力。然而,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艺正受到工业化的排挤。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代表民族文化的手工艺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民族手工艺又将如何走进现代生活,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实施五年的“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力图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继承与突破中找到一个和谐共生点,为贵州的民族手工艺探索一条可行的出路。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跨界:寨生——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2015年北京展览”就是对这种探索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呈现。
“寨生”的“再生”
“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始于2010年,由花旗集团基金会的支持,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共同执行。花旗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授人以渔”,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的任晓冬教授说:“项目通过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集体合作机制及能力建设,在手工艺者与产品市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据展览组委会介绍,寨生,意指寨子里生发出来的祖先记忆和文化视像。贵州寨子如一个小小区隔,在大山之间一方偏僻之处十几户到上百户人家,多民族聚集生活,在劳作和精神追求(祖先和神灵崇拜)中发展出来的、精微繁复的手工艺是“寨生”的具体表现。贵州多民族手工艺存留的符形直接承接上古时期的文明,对探寻中国文明之源具有重要价值。在今天,这些传统的文化样式只有“再生”为兼具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商品,才能进入现代消费社会,能为我所用,附着其上的文化信息才能传承下来。
项目招募了一帮有意于探索贵州民族文化转型的志愿者,通过交流和互动,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活力。项目实施者王小梅说:“我们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民族手工艺,以乡村艺术家的身份来看待手工者和传承者,在交流和展览中再生。”
五年成果展览
据介绍,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实施五年来,先后在贵阳成功举办三次展览活动,包括“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百个苗族家庭的故事’慈善义卖活动”;跨界(一)、“贵州公益艺术沙龙”、《蓝花叙事》新书发布暨部分藏品展;寨生·再生:贵州文化创一周、跨界;(二)、民艺风物展/尘仪式等展览活动。
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这个展览目的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搭建手工艺者与产品市场的桥梁和平台;推动贵州民族手工艺文化机制认知和认同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览包括“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回顾展”、《寨生:手上的记忆》新书发布仪式、“蓝花叙事:传统与当代的互生”、“再一起:手工与当代艺术的叙话”、“苗疆故事:手工与国际时尚的对话”等内容。全面呈现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五年的项目成果,项目支持的三个县、十几个村寨的手工艺发展协会的蜡染、刺绣、织锦、手工纸的老物件和新产品数百件参与展览。项目还邀请13位青年艺术家用贞丰手工纸作画,以“再一起”呈现传统和当代的互动与“再生”。此外,项目合作伙伴“苗疆故事”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文化传承中心的作品,也参加了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