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跨界新尝试
跨界是来自不同生活场景的人群的相互触摸、共同参与到对方的场域、实现文化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彼此的重新认识。如何让民族传统工艺被纳入现代生活,探究传统工艺的发展之路;如何让当代艺术接地气,启迪新的创作智慧,跨界是一种尝试。
此次展览的一个子项目:“再一起:手工与当代艺术的叙话”包括“手上的记忆”2015靛染老法——青黛丝系作品展、手工纸与当代艺术两个内容,前者基于王小梅多年田野工作中寻找到的贵州传统蜡染原形,加以设计师赵怡再创作而得。展出的十三款作品由来自具有蜡染传统习俗的村寨手艺人所绘,其精微手绘加上传统的靛染法,使得“蓝花”符型记忆还原于一方丝巾之上。
“手工纸与当代艺术”延续2012跨界展览的创意——传统手工纸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再一次邀请省内外艺术家参与到传统手工艺为材料的艺术创作中来。2015年初,策展人赵峰结合展览主题“跨界·寨生”,邀请了杜江涛、杜清风、冯静、黄文斯、黄贵智、靳婷婷、李瑞等13位当代年轻艺术家参加单元展。经过大半年的接触、尝试、协调,艺术家们适应了以手工纸为载体的艺术创作,并创作出包括雕塑8件、装置作品1件、纸上作品36件、布面油画1件,共计46件参展作品。
参展艺术家表示,他们在传统手工文化精神与艺术家自我作品创作的跨界活动中,再次亲身感受到传统手工文化的精粹,并通过创作的作品体现本次展览的核心理念:通过跨界,产生互动,得以传承。
蓝花叙事:传统与当代的互生
2013年出版《蓝花叙事》以50余万字图文并茂记录贵州蜡染民族手工艺为研究载体、故事蓝本和表述主体的叙事。
此次展览上又发布了新书《寨生:手上的记忆》,该书在对榕江县塔石乡宰勇村乌吉苗寨两个苗族妇女的当代生活历程观察及图形故事口述中,对该支系的数百个蜡染图形进行蜡画、蜡染、绘画等进行解读。
作者王小梅认为,从个人的独特生命史中切入研究,从细部和微小处发现民族叙事,更能直观地表述蜡染作为仪式性符号在社区中的神话功能。口述史极好地尊重她们作为变迁的个体中讲述的真实性,留下一个蜡染符号讲述的真实语境文本。
不仅如此,项目还于2013年发起成立“蓝花公益基金”。发起者表示,《蓝花叙事》系列书售书款50%及蓝花叙事公益文化品牌产品销售额的10%捐赠给基金,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妇女手工群体,资助留驻村寨继续传承和发展的手艺人。此次北京展览所售出的项目产品,10%的销售款也捐给了蓝花基金。目前,该基金已经资助了30名村寨手工艺人。
艺术家 遇到手工纸
参展的13位年轻艺术家是第一次接触贵州民间的传统手工纸,如何在这种材料上创作,艺术家们进行了长久的思考和尝试,创作过程中,他们有了更多的体会和领悟。
谢偲:“寨生”这个主题完全诠释了我的创作来源,从采风到寨子中去体验,再从寨子中出来进行再创作,提取精华和亮点加上个人情感融入画中,最终得到了这个画面效果。从拿到手工纸的那刻起我就被它原生的那种色彩和肌理吸引,那种原生态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在手工纸上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这让我非常惊喜。手工纸本身的那种色彩就让人物表现上更加深沉和厚重。
吴凯:用手工纸创作有一种很亲切的感受,不会陌生,艺术家的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到宣纸的痕迹。这次的跨界创作很有意思,特别是用手工纸和色粉笔结合,在艺术上很少见,对我是首次,东方材料和西方材料的一次偶遇,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就像一个引子一样,以后还会做更多的尝试。
杜清风:我认为“跨界”的集体意识,就是把参展艺术家对材料的认识共性与艺术家个体对自己生活、工作的一次结合碰撞,在创作上更凸显自己的个体化,也是大家对古老技艺的一种尊重,把手工的质感融进作品的创作中,让它的精神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杜江涛: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灵光乍现的结果,你认真对待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周边的人和事物,然后自然而然的有些想法就会很自然的倒影在你的脑海里,慢慢清晰直到你能够看清楚它,把它做出来。这不仅仅是局限在所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就像这次的展览,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刻意的要呈现什么。
冯静:此次创作以贵州手工纸为载体去进行艺术再加工本身即是一场把艺术与生活相互糅合,融为一体的过程。在最初接到展览主题时非常的兴奋,经过一些思考之后,在创作中我把素描这一最为基础的绘画形式运用到贵州手工纸这一媒介上,力图运用最为淳朴的两种状态结合来完成对于艺术与生活最原始状态的理解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