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歌手,侗族大歌研究者,作家吴虹飞在不但带来了“千人合唱侗族大歌”等珍贵人类音乐学考察视频,也从个人创作音乐的经历出发,讲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以及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同时她还为观众带来自己的弹唱作品,并有签名唱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听众。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2500年前的《越人歌》,为汉人翻译越人的诗歌而来,而越人乃是侗族人的前身。屈原被贬写下《楚辞》,受西南“百越”民族音乐的影响甚多。
侗族人没有文字,没有乐谱,民歌都是由歌师口传心授,世代流传。所谓侗族歌队,类似古希腊歌剧里之歌队。侗族人的唱歌天赋,更是经过漫长的稻作文化的积淀洗礼,保存千年。其歌声深情婉转,宛如天籁。
如今土地凋零,乡民贫穷,水源污染,在外来经济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政府扶持流于表面,歌师年迈古稀,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侗族大歌的研究者吴虹飞,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和文学专业等三个学位。1999年,她组建幸福大街乐队,很快崛起为北京的著名摇滚乐队,并发表了《小龙房间里的鱼》《胭脂》《再不相爱就老了》等五张唱片。其中《萨岁之歌》是她采集侗族音乐,制作的“世界音乐+原生态音乐”。
吴虹飞花了三年时间,组建侗族大歌原生态歌队,带领歌队走出农村,走了三万公里到处巡演70场,将巡演得到的募捐和门票50万用来资助歌队的传承。在保护和音乐的实践上,走得扎实、深远。
过去的50年代,少数民族音乐,西藏、新疆和云南的,被改造,被汉化,侗族音乐也逃不过这个异化的经济世界,被消费,被扭曲,被忘记。来自侗族地区的摇滚歌手吴虹飞用人类音乐学的研究方式,和高度艺术化、个人化的“音乐流浪行为”,保持一种原生音乐的纯粹,也是一次回归传统的、认祖归宗的呼告。
吴虹飞希望能够寻找到美国大学的一些人类文化保护的基金,结合国内公益平台,希望可以继续作侗族大歌的保护研究,并为创作侗族音乐剧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