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奥博馆展厅一瞥
两岸破冰勇担当
吴先生曾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第一位访问大陆的台湾体坛高层人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认为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体育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在奥委会的工作面对很大的压力与不解,他始终坚守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准则,绝不违背立下的五环誓约,时时处处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早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期间,在两岸还未正式开放的情况下,吴先生就以台北“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会议代表身份和大陆代表正面交流,与大陆体育界人频繁接触。1981年,国际奥委会与台北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签署了“奥委会模式”协议,让两岸并存于国际民间组织中。后来,这也成为台湾参加其他国际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模式。
1982年在新德里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年会上,他与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大陆委员何振梁首次见面,双方留下了良好印象。1988年2月吴先生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后,即奉萨马兰奇指派在台湾协调,力促在香港举办两岸三地“国际奥委会主席杯”。随后他多次往返于两岸协商,促成两岸于 1989年4月5日签订了正式协议,其中明确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称参加正式体育比赛。接着,台湾代表团于4月19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迈出了两岸体育交流的第一步,又参加了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吴先生强调承办奥运会是华夏子孙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积极呼吁两岸同胞共同携手,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献策出力。
珍品特展厅一角
北京申奥负使命
吴先生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他一生的梦想,为北京申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奥运会竭尽全力。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申办奥运会从两票惜败到梦圆莫斯科的整个过程,在1993年、2001年北京两次申奥中,作为唯一具有投票权的中国人,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排除"台独"势力干扰,两次投下赞成票,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了宝贵贡献。他说:“我是台湾人,但更是中国人,我一定要将自己神圣的一票投给北京”。与此同时,他不辞劳苦四处奔走,游说委员们支持北京。在2001年7月13日的莫斯科第112届国际奥委会年会上,北京申奥圆梦后,吴先生和何振梁喜极而泣,紧接着又投入到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中。
国际奥委会希望北京除了办好比赛外,能藉此使得城市面貌全面翻新,如地铁、新机场、外环道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飞速发展。作为国际奥委会唯一的建筑专家,他非常关注北京奥运场馆建设,认为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模式将为申奥城市树立一个典范,在奥运场馆设计、建设与评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吴先生还兼任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受国际奥委会之托担任工程建设组的召集人。他指出,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要展现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将中华文明向全球推广,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没有理由创作不出优秀的奥运歌曲,更不可能让哪位国外的歌手演唱北京奥运会歌曲。要通过奥运会各个环节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