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18日电(记者秦亚洲)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日前发现了一条修建于明代的驿道,这条驿道是古代黔东重镇黄平通往贵阳的一条重要通道。
驿道残迹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巴江乡清水江畔,顺山势延伸至河床,是考古专家在对大花水水电站水库淹没区进行文物抢救考察时发现的。这条驿道在光绪二十七年重修过,宽2-4米,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的主要通道。
据历史记载,唐朝时黄平城东有一宝相寺,香火鼎盛。寺内有一口古钟,“钟声响彻数里”。从唐代至元代,黄平一直是舞(三点水加“舞”)阳河上游商业、军事重镇,后逐渐衰落。
驿道从一个由石条砌筑的名为可慈亭的建筑中穿过。可慈亭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是顶部木结构建筑已被毁坏。现在残余建筑物高约7米,长12米,宽7.6米。可慈亭墙基处有一青石碑,碑高1.5米,宽0.8米。碑上记载了光绪二十七年,从黄平旧州至贵阳水口寺“共修路10343丈6尺,共去银3014两”等内容。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恩元说,驿道、石碑和可慈亭的发现对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古代交通、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有重要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