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一炮而红。短短两个月时间,雷山县李家三姐弟在苗岭创造了“一夜成名”的奇迹:
大姐李亚琼,永乐镇小学语文老师,创作了苗族舞蹈《酒香》,带领学校的孩子们登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雷山县海选舞台,夺得民族民间舞蹈二等奖;
二弟李术,雷公山旅游开发公司艺术团普通演员,自编自演舞蹈《苗山壮》,获县级民族民间舞蹈二等奖;
小弟李军华为舞蹈大赛精心准备了3支舞,其中演绎苗族青年恋爱习俗的《银项圈》摘取县级民族民间舞蹈一等奖,另两支舞蹈分获县级当代舞一、二等奖。
苗家人一向是“芦笙响,脚板痒”,选手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兴致勃勃地排练,将热爱舞蹈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雷公山大大小小村寨里的艺人都赶来参加盛事,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有8岁。就是在全民参与的浓郁氛围下,李家三姐弟以其高超才艺亮相舞台,最终几乎包揽了重头奖项,令他们的名字在雷山家喻户晓。
辛苦自有回报。“一嗒嗒,二嗒嗒,转身!好,再来一遍。”在闷热的环境下,王开丽和其他11位姐妹们在都匀市文化宫的排练厅里反复训练。黑色的舞蹈服被汗水浸湿,自制的海绵护腿垫快要被磨平,膝盖上磕碰留下的疤已经变黑变硬。
这支12人的舞蹈队,是王开丽和退休在家的姐妹们为了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自发组织的,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46岁。
没有参赛舞蹈,她们邀请舞蹈团的老师下乡采风排舞;没有专人指导排练,她们自己反复摸索;没有排练场地,就在社区公园、空闲车库里练习。累了,坐下歇会,手上却仍在敲打着舞蹈节拍,受伤了,擦擦药酒,接着练……她们把反映苗家大婶生活、劳作以及情绪感受的舞蹈《乌嘎》传神展示出来,在都匀赛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民族民间舞蹈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黔南赛区比赛。
舞动家乡精气神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兴义赛区,兴义市巴结镇的15岁苗族女孩梁大素获得了鼓励奖。听到这次舞蹈大赛启动的消息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全家都动员起来参赛,“我们家三代人都报名参赛了,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我们苗族是天生的舞者,我要把苗家人的美传到所有人的心中。”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贵州人把对家乡的感情体现在参与“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热情上。2007年,舞蹈成为又一个承载贵州人家乡情节的艺术载体。其实,大多数参赛者并非专业人士,他们赋予舞蹈最生活化的表达,不仅是形象地捕捉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炽热的表达了对家乡深厚情感。
舞蹈素材就在身边。“走入农家暖洋洋,激动心情在荡漾。学在农家头脑灵,掌握知识走康庄。”遵义市红花岗区群艺馆馆长周帮华多次到忠庄镇勤乐村,和村民共同进行钱杆舞的改进、创新。比赛中,该村17名农民唱着周帮华结合黔北“四在农家”的农村新面貌改编的歌词,跳起钱杆舞赢得阵阵喝彩。下场后,有村民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受人欢迎,以后我们要加紧练,让钱杆舞舞出农村新气象。观众也十分看好,“搞好了,收费都有人来看!”参加舞蹈的村民更是兴奋了:“要是能和创收结合,怕全村的人都想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