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岁的胡学兰是六盘水市参加钟山赛区海选赛的“高龄选手”,“这次舞蹈大赛不仅可以让我们展露一下身手,还能通过舞蹈这种形式来赞美凉都、宣传贵州,使更多的人都来了解贵州、关注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胡学兰奶奶在自编的参赛节目《忆童年》中扮演一个天真活泼的学童。她想通过舞蹈语言告诉大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老年人不仅生活得好,心情非常舒畅,还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憧憬,对家乡美丽的明天更是信心十足。
原生态舞蹈是宝贝。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舞蹈是贵州舞蹈园地的一块瑰宝。原生态舞蹈是当地重点打造的节目,各地民间艺人在大赛中“一路高歌”。在民族风情浓郁的黔东南州,苗族的《反排木鼓舞》,侗族的《行歌坐月》,畲族的《粑槽舞》等异常闪亮,势头远远盖过其他舞蹈类别,成为黔东南赛区的特色“名片”。跻身州级复赛的110个节目中,原生态和民族民间舞蹈数量占90%。
借大赛东风,各地文化工作者积极寻找沉淀于岁月深处的宝藏,一度被人们淡忘的一些原生态舞蹈得以重新焕发光彩。罗甸县的夜乐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进京博得满堂彩,现在该县邀请了当年参加表演的老艺人出山,专门向年轻人传授这门绝艺;惠水县也通过走访、调查,重新挖掘出一度被认为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舞蹈《马刀舞》、《香花舞》……
劳务输出让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舞蹈人才瓶颈。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让原生态舞蹈后继有人。平塘县在小学校里组织起了毛南族传统舞蹈--猴鼓舞的队伍;惠水县的雅水中学里有了一支布依族传统舞蹈--花棍舞的队伍……在很多地方,学生已经成为民族舞蹈新的生力军,雅水中学的校长说:“普及花棍舞要像普及广播体操一样,希望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跳。我们不能让这个传统舞蹈在这一辈失传。”能有机会学习这些传统舞蹈也让学生们很是兴奋:“以前看见长辈跳过,可惜我们不会。既然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舞蹈,我们当然喜欢学习啰,这毕竟是我们民族的东西嘛。”学生们学习本土舞蹈的热情,正是本土文化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编后
到目前为止,“黄果树杯”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县级海选赛已结束,进入地区及省直各部门复赛和决赛阶段。
舞蹈大赛的举办,又一次触动了我省各民族群众兴奋的神经,很多边远乡村的农民纷纷报名参赛,一个个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破天荒登上舞台,参与面之广,群众热情之高,让人感到欣慰。
很多单位和地方跳出大赛看大赛,省直各机关把机关党建工作、文化工作与舞蹈大赛有机结合,不少地方把舞蹈大赛和旅游开发结合,黔西南把州级复赛定在5.1黄金周期间,并把大赛搬到万峰林景区举办;毕节地区把地区复赛搬到赫章樱桃节上举办……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舞蹈大赛组委会的意图。
“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在以往举办各种赛事的基础上,思维拓展了,视野拓展了,而是把活动溶入群众生活中,基础相当广泛。实践证明,无论开展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只有扎根基层,才有生命力。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办好大赛的信念,总结经验,继续创新,切实搞好复赛、决赛的组织、服务工作,确保大赛最终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