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政绩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说,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是让后来人受益的长远政绩。为此,石宗源提出,要让环境指标在干部的升降任免中具有"发言权",让那些制造"生态灾难"者不但得不到好处,而且要被追究责任。
如今,保住青山绿水,不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搞建设,正成为贵州干部的共识。他们认为,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贵州最大的贡献,是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全省节能率达到4%以上。
呼唤"谁出力、谁受补"的生态补偿机制
2005年1月17日,贵州天生桥一级电站将水流泄量加大到560立方米每秒以上,无偿将淡水送达珠江三角洲地区,让珠三角受咸潮影响的1500万居民春节里喝上了清洁的淡水。然而,面对贵州青山绿水的慷慨馈赠,下游受惠的发达地区何以回报呢?对上游不发达地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没有呢?答案是:没有。
贵州师范大学环境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晓东说,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是维护中国生态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区,广袤的西部,拥有全国40%以上的森林,保存了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生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物种,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对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生态良性循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态环境无价的错误观念,西部生态功能的价值没有被承认,仅靠自身的力量,西部难以承担起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西部面临着"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疑问和难题。
生态有价,且价值连城。但我国西部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只是一种林地的管护费用,没有反映生态服务功能的真实价值。对生态价值,目前中国仍然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在谁为保护生态环境"埋单"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
有鉴于此,有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生态补偿制度,让受益者"买单",让出力者得补偿,这是保持西部青山绿水永续利用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