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员在一处坐落于半山腰,离地面约20米的斜坡形狭长溶洞底部发现独木棺数具。溶洞整体略呈l形,洞口草木葱郁,洞长约40米,宽2至5米、高2至5米,洞口部分竖直向上,高约3米,继而倾斜向下,坡度在40°左右,洞底铺满页岩碎块。在近洞底处凌乱放置棺身及棺盖构建8件,其中可确定为棺盖者4件,棺身2件,另2件因火烧和腐朽等原因难以辨认。棺均木质,系用圆木一剖为二,空其中而成。盖与棺身有榫卯扣合,棺木(盖与身)之前后两端均有鋬状设施,根部有凿孔,内插木销可上下栓固棺盖及棺身。棺木多长2至2.5米、宽约0.5米、高(身与盖扣合后的通高)约0.6米,内长约1.7米、宽0.17至0.34米(其宽不足以纳一人,疑系捡骨二次葬)。部分棺木左右两侧有对称铁钉,疑用以铆合棺木或便于运输用。所有棺木均被开启,棺内一无所存。
据当地百姓反映,至少有五六具棺木早年被取出它用,则洞内棺木原应近10具之多。溶洞附近有苗寨,但村民否认其为祖先遗存。
研究人员称,岩洞葬在贵州中南部和广西北部均有广泛分布,发现的地区涉及贵州花溪、平坝、龙里、罗甸、望谟、独山、惠水、都匀、荔波、广西南丹、凌云、巴马等。荔波部分瑶族和平坝部分苗族至今保留着岩洞葬习俗。高坡甲定、平坝棺材洞等地点,放置棺木达数百具之多。这类岩洞葬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经宋、元、明、清,至今仍有残余。棺木的演变经历了从独木棺到板式棺的发展过程。所以,孟关这处岩洞葬呈现较早时期的时代特征。此外,与许多地点将棺木放置在洞口光亮、通风处的做法不同,此处岩洞葬将棺木放置在下斜溶洞的阴暗底部,难以发现,显得较为特殊。
调查人员呼吁,一方面应通过宣传,加强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防止进一步的人为破坏;另一方面应尽快对溶洞和棺木进行科学测绘,保存记录资料,防止棺木自然腐朽后无所遗存,从而切实保护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