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爽、环境爽人。爽,是人们对贵阳的第一印象。然而,爽爽的贵阳,也有不爽: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长期属于经济发展的“洼地”,综合经济实力在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
如何扬长避短,在“洼地”上奋力崛起?党的十七大以后,贵阳市作出一个“绿意盎然”的决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贵阳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生态良好优势,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切入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正视落后而不甘落后,并在改变落后中闯出一条新路。几年来,贵阳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以上,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稳定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百姓幸福感逐步提升。
“绿色转身”追求文明的发展
贵阳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产业层次较低,能耗较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就地转化率较低,虽然经济获得一定增长,但得不偿失,贵阳曾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母亲河”南明河也变成一条臭水河。
“经济发展不能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发展的不文明是最大的不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贵阳市市长袁周说。
这几年,贵阳大力调整工业结构。产业结构由偏重工业到轻重协调,产品由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工业布局由分散到集中,重点振兴与发展装备制造业、磷煤化工产业、铝及铝加工业、现代药业、烟草和特色食品业、物流业等6大产业,保证工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上效益。今年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
对于“三高一低”和落后产能,政府敢于动真格。3年来,贵阳市政府毫不手软地关停小燃煤火电机组、拆除钢厂电炉、淘汰企业落后工艺。2009年,全市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36%和3.64%,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贵阳市将能够共享资源、互换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聚集,把资源“吃干榨尽”,在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绿色消费系统等,实现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
开磷集团的“吃干榨尽”最为典型。集团磷化工生产废水按质分级,全部循环回用,污水经过处理,用来养鱼和浇灌花卉,真正做到了“零”排放。不仅如此,热电联产项目利用磷化工生产余热,每年发电1.7亿千瓦时;废渣被用来生产磷石膏砖,年产5亿块;合成氨尾气被转化成液化天然气,供全市1000多辆公交车使用,每年不仅减少1800多万立方米的氨合成尾气排放,而且减少车辆各类污染物排放1400吨,降低公交燃油成本1200万元。
据统计,2007年以来,贵阳实施了67个循环经济项目,年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43.8万吨、黄磷尾气9403万立方米,节约标煤26.2万吨。
贵阳市还积极发展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先发展旅游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竭力打造“避暑季”、“温泉月”旅游品牌,连续3年旅游总收入增幅超过50%。
2009年,贵阳市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此前曾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