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4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以上
2012年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这样的城市规划,党的十八大以后属全国首家。
奋力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如今,只要你牵手贵阳,就难以相忘。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尝到了很大甜头,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2012年,贵阳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7%,位居省会城市前列。而这5年实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以上。
变“不爽”为“清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空气清爽、气候凉爽的贵阳,曾有很多“不爽”: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地理位置差;人均土地面积仅3.45亩,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资源少;工业基础弱,开发历史短,经济欠发达。
“家底薄”能不能建设生态文明?面对质疑,贵阳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矿产资源丰富,磷矿占全国七成;有后发快跑、少走弯路、多选捷径的优势。
2007年,贵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谱写生态文明的“贵阳版本”: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精心编制十年规划,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扩城区,实现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
2008年,贵阳市制定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观山湖区铆足劲搞“三产”,几年里建城区从17平方公里扩展到106平方公里,人口从5万增到27万,2012年完成3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发展增速领跑全省。
贵阳山多,拓展城市空间,“路”是拦路虎。5年来,贵阳修建“三条环线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投资达420亿元,等于过去20年市政道路投资总和;开建“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和轻轨1号线、2号线,畅通发展的“生态经络”。
“每年植一棵树,收集雨水浇灌花木,分类回收垃圾,家里安节能灯。”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学生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化渗透城市建筑、市民行为、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既“追赶”又“转型”,助推生态产业迅猛发展
生态文明,既要拿来看,也要当饭吃。
贵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09年,贵阳作出部署:工业强市,将产业结构从偏重调到轻重协调发展、将产品结构从初级调到精深、将布局结构从分散调到集中、将所有制结构从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营经济占大头,下大精力发展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现代医药、特色食品、烟草制品等六大特色产业。
追赶、转型“同频”。贵阳通过建设小孟、麦沙等十大工业园,将上中下游产业聚集,让资源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贵州路发实业公司原来“靠矿吃矿”,每年卖原矿产值2个亿,投资3亿元新上磷化工装置后,把磷加工成磷酸一铵、磷酸等产品,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产值13个亿。开磷集团拉出一条循环产业链:废渣用来生产磷石膏砖,废水按质分级循环利用,合成氨尾气转化成液化天然气。2011年,全市磷资源就地转化率73.5%,新上项目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