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几年间建成投产led蓝宝石、振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最近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2012年249户生态文明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7.4亿元,同比增长31.2%,而同期用电量仅增长10.1%,实现低碳高效发展。
积极发展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在更高层上转型。“爽爽的贵阳”、“避暑季”、“温泉季”、“夏季会展名城”深入人心、声名远播,花旗、浦发、民生等国内外银行纷纷入驻。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3%,连续6年稳定形成“三二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贵阳市长李再勇说:“建设生态文明虽然增加了发展难度,但贵阳的事实证明,唯有如此,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从执法到造林,呵护青山绿水最大优势
青山绿水是贵阳最大的生态优势,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环保和建设一样不易,甚至难度更大、阻力更多。
“福海生态园”案件的审判中,贵阳动了真格。2008年,某开发商在市省级森林公园内修别墅,非法占用农用地17.82亩,滥伐林木43.86亩。铁腕“护林”不手软,开发商被判10年半。
环保执法硬起来。贵阳开展“打响森林保卫战”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查处涉林案件4153件,森林公安派出所增加到12个。
针对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这三口市民“水缸”水质下降严重的情况,贵阳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设立环保基金会,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将水质稳定在二类、三类。
“要建楼,还是要绿地。”这样的两难,贵阳经常面临。新建的筑城广场在市中心黄金宝地,有16万余平方米,建设之初,很多人主张搞商业地产。最终,市委力排众议建休闲广场。现在,这个“城市客厅”不仅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还成了旅游标志性景点。
最近3年,贵阳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资项目涉及金额都超过300亿元,对涉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矿山开采项目,不仅一律不予审批,还不断淘汰电解铝、炼铁、水泥、黄磷等企业29户、落后产能266.5万吨。
2007年来,完成营造林101.77万亩,中心城区新建观山湖、花溪十里河滩、小车河3个城市湿地公园16平方公里。
有指标,有法律,创新生态机制长远发展
去年11月27日,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2007年,贵阳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统一司法管辖权,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环保“两庭”成立以来,受理各类环保案件589件,审结582件。近日又筹建市人民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和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这样的司法体制“首创”,给环境违法者极大震慑。
2008年,贵阳率先出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政府廉洁6个方面共30多项指标。生态文明从抽象理念一下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干得来,让干部吃下“定心丸”。
2009年,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后,《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等多部“绿色”法规陆续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已兑现资金10.44亿元。
聚全球智慧,建生态文明。贵阳连续4次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为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知名会议品牌。
努力不断,成绩斐然。2009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目前正全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一个科学发展的贵阳,一个社会和谐的贵阳,正大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