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不论当初是何原因决策,在老一辈贵阳人心里,关于贯城河的生活记忆依然清晰。
“原来这边洗衣服的人多得很,河坎上就有台阶下去,洗菜洗衣服,还有人来挑水。”在如今的沙河街边上,一家店铺的中年老板告诉记者,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就记得河边热闹有人气,不像今天的废水沟,人人“敬而远之”。
“和乌镇一模一样的,也是小桥流水人家啊。”看到如今的贯城河,这位自称老贵阳的店铺老板感慨到。
同样对此现状感慨的是贵阳市云岩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周诗若。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周诗若,年轻时期在贯城河旁工作,他住在河岸白鹦巷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一生见证了贯城河的变化。
据周老师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的贯城河“很美”,两岸都有柳树成荫,还有花坛,老人们在柳树下下棋,市民们在这里乘凉观景,那时政府还常动员市民来掏河中污泥,人人爱护贯城河。
而如今“玉带河变成龙须沟”的现状,每每提起,周老都禁不住摇头连连。
如今桥消失了井也没了
如今的贯城河,从水源汇聚地的盐务街口,到汇入南明河的终点六洞桥,现在的贯城河几乎已经“被消失”,大部分河道被封盖,留下的沙河桥一段也是水量极少,河床干涸。
而贯城河的改变,在老贵阳人看来,也许对泄洪有一定作用,但造成了这条河以及相关文物的致命性毁灭。
“玉带一水分西东,飞架石桥利交通。普陀平桥化龙后,北太蟠贯六洞终。”这首诗出自民国时期金国楠之手,诗后注曰:“玉带河一名贯城河,河上石桥二十余座,普陀桥、平桥、化龙桥、北门桥、太平桥、蟠桥、狮子桥、贯珠桥、府桥、都司桥、六洞桥……河水注入南明河。”而现在这些从明清时期走来的古桥中,市府桥、狮子桥、化龙桥、沙河桥、普陀桥还有遗迹,而更多的桥基本也没了踪影。
跟着古桥一起消失的还有贯城河水系的古井。因为河道被封盖,今喷水池一带的龙井曾经以“龙井秋阴”进入贵阳八景之一,赫赫有名,留下了一堆文人诵篇和民间记忆。而现在,一品龙井,荡然无存。
跟随龙井一起消逝的古井,还有不少。在老贵阳人看来,这和对贯城河原河流的破坏,直接导致自然生态、人对水依赖程度的变化不无关系。
“如果河还在,桥还在,水井还在,贵阳城的魅力,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周诗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