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就贵阳市脱贫攻坚情况,线上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市长、贵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晏。
全国人大代表陈晏
问: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去年贵阳市在推进脱贫攻坚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2020年怎样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陈晏:去年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好“四场硬仗”,脱贫攻坚再战再捷,全市剩余6119户、135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在教育、医疗保障上深入推进“百校攻坚”“百院攻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及时发放学生资助资金 4.6亿元、惠及学生44.5万人次;912个行政村卫生室和村医配备全覆盖,有效落实贫困人口三重医疗保障制度,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在住房、饮水保障上,全市新增的696户农村住房安全隐患全部消除,6467.3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全部移交养护,18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部建成使用,11.96万农村人口告别“望天水”吃上自来水,3004户、12090人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全部搬进新家,农村居民生活越来越有保障、日子越过越红火。农业经济加快优化升级。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年调减低效农作物30.82万亩,调增经济作物22.3万亩,建成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15万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发展见到明显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6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实现870亿元、转化率达到52%,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2%。
2020年是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贵阳市将坚持以农村产业革命为突破,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总攻,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今年上半年全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完成12.12万人农村分散式供水巩固提升改造工程。通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和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确保对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通过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大体系”建设,推进搬迁安置区与城镇一体化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不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攻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五大农业产业重点发展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创建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5个省级样板坝区、建设10万亩果药茶种植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10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小农生产扶持提升行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为依托,至少培育150个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实现“村社合一”、农民入社、电商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的村达到20%以上。三是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围绕“三农”领域短板问题,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六网会战”项目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电、气、讯、路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行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问:贵阳作为省会城市,脱贫攻坚任务不重,在抓好自身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如何发挥省会优势、履行省会担当,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作贡献?
陈晏:和省内兄弟市(州)相比,贵阳市脱贫任务较轻。2012年贵阳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市脱贫;2015年以县为单位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提前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当前在脱贫攻坚方面的重点任务就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农村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与此同时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贵阳大市场优势、带动全省大扶贫,积极深入开展省内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
省委、省政府对贵阳市寄予厚望,要求以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省委书记孙志刚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贵阳市始终高度重视,积极整合资源,发挥贵阳大市场优势助推全省大扶贫工作。2019年全市共安排财政性资金4.64亿元、投入社会资金8.7亿元,在12个省内对口帮扶县实施帮扶项目182个,提供就业岗位15.95万个,帮助在贵阳市场销售省内农产品147万吨、销售金额136亿元,助推对口帮扶的6个贫困县摘帽出列。今年2月20日,孙志刚书记在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蔬菜基地检查指导工作时强调,贵阳市农投集团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裂变式发展,为全省“9+3”贫困县(区)脱贫攻坚作贡献。贵阳市第一时间作出安排部署,以贵阳市农投集团为实施主体,在全省布局建设50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特别是以榕江县车江大坝作为试点先行建设、积累经验,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协同化推进”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建设和经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该项目占地面积10500亩,采取先露天、后设施的方式建设,露天区域5500亩,大棚种植区5000亩,今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总产值达到2.3亿元,带动固定用工500人以上、灵活用工30万人次以上。截至目前,车江大坝已经实现满栽满种,其中建成高标准设施大棚近1000亩,基地生产的辣椒、丝瓜、黄瓜等蔬菜已经投放贵阳市场,销售情况良好。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务工人员3667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4002人次,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10299人次,带动贫困户增收237万元。下一步贵阳市将在大规模铺开5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时在全省推开这个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2020年,贵阳市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市场、就业、产业、教育、医疗、干部互派人才培育“六大帮扶工程”,不断提高对口帮扶成效。一是市场帮扶方面,继续以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让省内农产品进入学校、机关、企业、军营餐桌,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在贵阳市场的占比,今年贵阳市一级批发市场省内农产品供给率提高到75%以上。二是就业帮扶方面,结合贵阳市新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大力组织贵阳企业到对口帮扶县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吸纳全省城乡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县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三是产业帮扶方面,将坚持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协同化推进,聚焦蔬菜、食用菌等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在全省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县(区)和深度贫困县以及全市对口帮扶的县建设50万亩蔬菜基地,既丰富市民“菜篮子”,又鼓足农民“钱袋子”,实现保供稳价和脱贫致富的双赢。四是教育、医疗、人才帮扶方面。贵阳市将深化市内45所学校与扶贫县42所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加大贵阳市22所医院对帮扶点31所医疗机构的帮扶力度,继续选派干部到对口帮扶县驻村帮扶,为全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省会力量。
问:以农村产业革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这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贵阳市提出大力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攻坚行动计划,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陈晏:去年8月,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实施“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攻坚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吹响了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冲锋号,发出了集结令,为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趟出了一条新路子。首先是做大农业产业,解决有产品卖的问题。围绕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五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共调减低效农作物40.4万亩,调增经济作物27.6万亩,惠及农户11.34万户、44.22万人。大力实施百品百特工程,梳理、挖掘、包装、推介一批“专精特优”农产品,望谟小黄豆、惠水黑糯米等25个产品首批包装上市,完成订单300余吨。其次是畅通销售渠道,解决卖得出的问题。以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贵阳数字化禽蛋配送中心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扶贫销售专区,帮助对口帮扶县拓展销售市场;按照“六统一”模式强化产销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农批、农超、农校等对接,确保对口帮扶县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整合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有效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第三是着眼于品牌打造,解决卖得好的问题。深入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累计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034 个。同时,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和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率先推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可追溯,确保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有力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