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晚上八点,由贵州省话剧团创排演出的大型脱贫攻坚话剧《出山!》在贵州省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剧场感动上演……
层层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路。云雾环绕下是悬崖陡峻,一眼望去岩祼石秃。
陡崖半山腰下,便是彝家人居住的盘山乡。一曲民歌风的歌谣是这样的质朴苍劲:“二十四拐盘山龙,锁得住大山锁不住穷,十八弯山路秋和冬,苍谷当粮石缝里种,男人的脊梁女人的背哟,哟嗬嗬,搬出大山万千重!”
帷幕拉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石漠化严重的典型环境。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进军中,盘山乡这个“贫困孤岛”怎样实现历史性跨越,赶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
《出山!》,换个活法,活出幸福和尊严
“换个活法!”这是数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生活追求。“闯关东、走西口、填湖广、下南洋”,曾经演出过多少让中国人气壮山河的活剧。陕西人出潼关、四川人出大川、贵州人出深山,又会展现出怎样的观念裂变。
“换个活法,活出幸福、活出尊严!”这是新时代的共同追求,看起来是似乎是铁板一块不愿搬出大山的盘山村里,也翻卷起了生活的波澜。村支书刘大宝的弟弟刘小宝本是个银匠,打得一手好银活,他不甘心于为老板打工,他要出山闯出一片新天地。村里的“首富”大林,靠外出打工积攒了一些钱,盖起了唯一的二层小屋,本想小富即安。亲妹妹小乔当上了搬迁攻坚队队长,本想以亲情动员哥哥嫂子搬迁,不想却被赶出家门。嫂子麻花给小乔送饭,小乔拿出了喜婆婆精心绣成的绣片送给她,顿时激活了麻花心中的梦想,她要加入小乔说的绣花娘子军的行列,让自己亲手绣出的绣活展现在城里的橱窗里。即使是把支书女婿打出门的老岳母爆米花,在刘大宝的鼓动下,率先在小镇上开起了餐馆,掌起了大勺……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正是盘山村村民中涌动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使易地扶贫搬迁在盘山村被充分的激发出来,最后终于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起搬出大山,向新建小镇进发。“熬不是活路,变才是活法!”走出困境的盘山村老亲们,重新燃烧起生活的信心,如期脱贫出列,好日子、好光景在向他们招手!
如此心襟,唯有共产党人!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共产党人带领各族儿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大舞台。从2015年冬天起,贵州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炮”,在“十三五”期间,搬迁总规模达到188万人,书写了尽锐出击,务求必胜的壮丽篇章。
话剧《出山!》中,编导尽心尽力、精心精致塑造的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宝,就是这场伟大进军中涌现出来的艺术典型。刘大宝早年当过兵,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滋养了他奋不顾身、一往直前的坚毅性格。面对整乡搬迁的艰巨任务,他坚定地承诺:“就是操碎心,脱层皮,也要把乡亲们带出穷山沟,一起往前奔,一个也不能丢下!”
可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的乡亲们,总是有一段割不开的乡愁,舍不得的念想。刘大宝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今天说不通,明天继续来。他掰指头,算细账,千方百计转变乡亲们的守旧观念,解开大家的思想疙瘩。就在刘大宝气馁无助的当口,当年的指导员,如今的盘山乡党委田书记来到他的身边。一段鼓励说得神圆气满、铿锵作响:“换个活法,简简单单四个字,可它重如千斤。古往今来,谁有这么大的气魄?又有谁在吃尽了苦头,经历了失败后,还要为老百姓换个活法?谁有如此胸襟,唯我共产党人!”
这段精彩的台词,金句叠出,意义不凡,可谓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台词刚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台上台下的情感奔涌在一起。田书记还为刘大宝带来了县里乡里组织的盘山村籍干部回村,充实搬迁工作队伍。大家要以“受得了委屈,经得起磨炼,扛得住困难”的革命精神投入工作,什么时候完成任务,什么时候撤离。
另一场戏是树子和香草期盼已久的孩子提前生产了,可是孩子却在刚刚来到人世间就遇到了险情。要救孩子,必须出山到县城。可是,隆冬季节,山道上全结的是凝冻,那么高的山,那么滑的路,怎么走出大山。关键时刻,又是刘大宝挺身而出,果断决定:召集攻坚队员所有人,挨家挨户通知,全村动员,拿上家里的棉被、棉衣、棉裤所有厚实衣物铺在路上,给我铺出一条路、一路铺出山!
刘大宝脱下棉衣、跑向山崖,乡亲们纷纷脱下棉衣,刘大宝的父亲、老支书刘贵龙解开了披毡,让大宝铺在路上。乡亲们也自愿拿出棉被,铺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温馨的生命之路,也是贫困山区通向城镇的新生之路!在刘大宝的带领下,乡亲们终于和闻讯赶来的医疗队员汇合了!刘大宝累得瘫倒在地,小生命“死而复生”的一声啼笑,给了乡亲们一个最美好的点赞。编导精心设计的这段情节,既有现实主义的沉重,又有浪漫主义的深情,顿时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这场戏全剧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泪点。高高山崖上,众乡亲们伫立,在他们心中凝聚成一个愿望: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出山,我们要换个活法。
生命哲学的时代回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写下的爱国诗句。只有对脚下这片土地有血肉情感联系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炽热的诗句。话剧《出山!》是剧作家曹海玲继黔剧《天渠》后,原创的第二部大型扶贫题材作品。关注贵州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深入扶贫一线的火热生活,提炼贫困山区干部群众的精神成长,使她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充盈着一种大地之爱、人间之爱、心灵之爱,有一种不同凡响的生命哲学的人文考量。话剧《出山!》之中的主人公刘大宝,对喜婆婆的临终关怀,对树事、香草孩子的生死相救,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在这个典型人物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人格魄力的张扬。
剧中人物刘贵龙,是一个有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曾经的老支书,在村里的乡亲们有一种特殊的号召力。他看似和儿子刘大宝,刘小宝的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最后他还是带着老乡亲们悄悄地走到新建小镇调查暗访,在实际面前,终于坚定了乡亲们搬出大山的决心。
剧中女一号小乔,是盘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当年比大熊猫还稀罕的她,乡亲们对小乔寄予了满满的希望。
家里学费不够,乡亲们就一块两块凑。走的那天,大家拿着鸡蛋、苍谷耙,悄不着声地翻了整整两座大山。这份恩情一直压在小乔和心上。知识改变了小乔的命运,可是居住在穷山沟里的乡亲们依然没有改变。小乔在易地搬迁工作开展以来,主动申请回到盘山做攻坚队员,她要为乡亲们“换个活法”尽心尽力。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感情纽带,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
当下贵州的脱贫攻坚正方兴未艾,话剧《出山!》的最后,美丽的“阿妹戚托”小镇风景如画,随着歌声响起,刘小宝的婚礼开始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彝家青年男女围着火塘载歌载舞尽情欢唱,迎接着新生活的到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乡亲们在阿妹戚托小镇开始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贵州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在这里正开花结果。
我们真情地为贵州省话剧《出山!》点赞!为《出山!》叫好!